作为滇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之一,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森林覆盖率达61%,拥有63万亩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全国12个蝴蝶科中的11个科400余个品种,享有“蝴蝶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金平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五个追求”贯穿始终,做优中国·红河蝴蝶谷,做大“生态+”效益,为把云南建设成中国最美丽省份贡献力量。 围绕蝴蝶生长繁殖,加快“生态+绿色布局”。探索“七彩蝴蝶”专业合作社+基地+科普+保护模式,流转农户闲散土地和村集体低效土地,培植中华大节竹、同心结等蝶卵和蝶蛹寄主植物,培育五色梅、一品红等蝶虫和彩蝶蜜源植物,在城镇、通道、村庄绿化中推广蝴蝶寄主和蜜源植物,形成“卵虫蛹蝶”不愁食不愁住的全链条闭合布局,保证每年蝴蝶爆发量只增不减,构建全周期蝴蝶繁衍生态系统,把蝴蝶集中爆发期从1.5个月延长至6个月。 突出蝴蝶环境净化,加快“生态+司法进程”。出台《蝴蝶谷保护实施办法》,划定生态保护范围,严禁在保护区及缓冲带使用农药,推广无公害生物有机肥,执行最严厉的野外用火审批和有奖举报制度。强化对105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2567种共生植物的保护,统筹保护好99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124种兽类、338种鸟类、52种两栖类、59种爬行类动物。组建执法专案组,依法严惩盗砍乱伐、破坏水源、偷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促进多样性物种和谐共生。 注重蝴蝶科学研究,加快“生态+科技支撑”。引进知名院校及科研单位专家引领蝴蝶谷生态保护和科技研发,利用电子监控、高清拍摄实施蝴蝶生长环境过程溯源。紧盯稀有蝴蝶加强物种、种群属性跟踪研究,开展科学干预保护,力争增殖量从150万只/年增加到600万只/年;围绕常见蝶群加强定期研判,科学抑制天敌,防止数量急剧减少或单一蝶类无限制增加。 致力蝴蝶文化传承,加快“生态+文旅融合”。结合蝴蝶生物学、形态学、行为学、分类学、仿生学特性,挖掘“卵似珍珠、幼虫蓄势、蛹美如玉、蝶舞花飞”四环相扣的蝴蝶文化体系。培育一批专家、艺人、匠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地发展蝴蝶翅画、蝴蝶刺绣、蝴蝶标本、蝴蝶诗歌、蝴蝶歌舞、蝴蝶故事等文化产品,高标准建设蝴蝶文化展览馆。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在山林原、河瀑湖、蝶茶田多种生态元素交汇叠加的坪河区域建设“半山酒店”,使蝴蝶与山脉、森林、瀑布、湖泊、峡谷、秘境、古茶树、梯田等景观交相辉映,做强康养长寿旅游品牌。 晋洪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