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6月20日 星期六
第05版:花潮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6月20日 星期六
犁牛调


    彭跃辉

    在我故乡所有的歌谣中,犁牛调是最难以让人忘怀的。

    犁牛调,顾名思义,就是男人们在耕地时唱的歌。它不知起源于什么年代,也不知从何人的口中先唱出来。也许,最先唱犁牛调的那个人,他就是那么无意识地张嘴一吼,四村八寨的男人们就听见了;四村八寨的男人们一吼,耕作的季节就到了。犁牛调不用人教,听着听着就会了,听着听着就刻在脑海里了。每一代耕田的男人,他们把犁牛调唱给牛听,牛就记住了;唱给儿子听,儿子就记住了;唱给山川河流听,山川河流就记住了。一辈一辈唱下来,一直唱到了现在。

    犁牛调其实就是几个简单的语气词加上牛的名字,然后穿插着“转弯”“调头”几个词语。在耕者的口中,犁牛调不是刻板的旋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不用人教,每个犁地的男人都能根据田地的形状、大小唱出应有的犁牛调。犁牛调既是唱给牛听的,也是唱给自己听的。犁大田时要从最高音起头,提醒自己也提醒牛,一天的劳作开始了。高音部分唱毕,犁铧已深深插进泥土里,并犁出十多米远,犁牛调就自然地过渡到了平稳的部分。平稳的部分,既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抚,也是对牛的一种安抚。当牛和人都疲惫的时候,犁牛调要重新高亢起来,提醒自己也提醒牛,坚持就是胜利。犁小田时更像是与土地、与牛温柔的絮语。牛不听话时,要适时插上骂牛的语言,一声、两声,有时要骂好几声。到陇边时,犁铧要斜插在陇边的土地上,歌声要及时提醒牛转弯。调头时,要边唱边把犁铧抬起,往后拉住犁架让牛调头。就这样,犁牛调唱到哪里,土地就翻滚到哪里;土地翻滚到哪里,希望的种子就会跟随到哪里。

    在故乡,到了播种的季节,都能听到一曲曲此起彼伏的犁牛调,都能看到农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

    那些唱犁牛调的男人,他们以天空为幕,以土地为舞台,以村庄和田野为背景,尽情舒展着自己的歌喉。那些平时不爱唱歌的人,当他拿起了犁铧,就仿佛拿起了属于自己的麦克风。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悲怆,时而苍凉。从阴天唱到晴天,从日出唱到日落,在那些摄人心魄的声音里,我听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助与彷徨,听出了父辈人心中的快乐与悲伤!我甚至听到了祖先从遥远的虚空传来的那些诲人的话语……

    我的父亲告诉我,由于我的爷爷去逝早,他十三岁那年就拾起了犁铧。年纪太小,按压不住铧、驾驭不了牛,辕东倒西歪、铧翻不了泥土,他边哭边唱犁牛调,是犁牛调安抚了他,也安抚了躁动的耕牛。

    在故乡,犁地,是男人的必修课,也是必备之技能。而要学会犁地,首先要学会唱犁牛调。不仅要会唱,而且要活学活用、恰当自如。犁牛调是行军号,是安魂曲,也是指挥棒,既给牛方向,也给牛安抚,同样也坚强了男人的身心。

    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在丽江第一次听到了剧场里演唱的犁牛调。那个剧场,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舞台上灯光闪烁,舞台下坐满了黑压压的观众。犁牛调是我十分尊重的一位纳西族歌唱家李成翰唱的,他的嗓音浑厚圆润,很快就征服了台下的观众。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总觉得歌声里缺少了些什么。当我回到故乡的田野上,再次听到农人唱的犁牛调时,我才知道,那是缺少了泥土的味道、露水的味道、太阳的味道,那味道混合了牛屎味、汗水味,甚至人生百味。那些味道,是学院派的歌声里感受不到的另一种味道。

    我的故乡沿袭的耕牛犁地,一直是古法“二牛抬扛”。二牛抬杠为犁耕方式之一,据传其法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到了汉代,《汉书·食货志》才记载了二牛三人进行“耦犁”耕作之法。据悉,敦煌千佛洞也描绘有北魏时期二牛抬杠犁耕的壁画。而《蛮书》则详细地记载了唐代云南地区二牛抬杠的情景:“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文中的格,即架于二牛颈上之模木。不知是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地方的二牛抬杠也有了改进,二牛三人已经不复存在,最多是二牛二人或二牛一人了。二牛二人产生的情况通常是牛犊第一次犁地时,因为不服牵制、不明行进之法,才出现了二人之中的牵引之人。如果是牯子牛,二牛一人就足矣。

    在我的记忆中,三岁左右的牛犊才开始有力气耕地。耕地前的一段时间,首先要找一块空地,在空地上竖一根能转动的木头,木头的上端横插一木,使它形成“牛杠”状,再在“杠”上穿两个刚好能固定牛脖的硬木,用绳在牛脖下拴住,让牛原地转圈。这,就是所谓的“驯牛”了。只有被牛驯服了的牛,才可以“派”往田地,供农人驱使。

    雪域高原在部落时代就开始驯牛来进行耕作。《西藏王统记》记载:上丁二王时(约公元前二世纪),“制犁与轭,合二牛轭,垦平原以为田”。据了解,在中原地区,大量使用二牛抬杠,始于西汉时期。耕牛技术的广泛利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犁牛调没有史书记载它始唱于何年何月,更没有人记载它为何人所创,但是它传唱了一辈又一辈,一年复一年,它是故乡流传最久远的歌谣!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