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作为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蔬菜主要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通海蔬菜全行业千方百计找出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龙头企业加快提档升级 伴随着通海县蔬菜产业向规范化生产、标准化分级、品牌化销售、集中配送的轨道发展,产业正面临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通海蔬菜产业转型的步调,加速了行业成长。 “受疫情的影响,我们的思路是去中间化,搭上电商平台直接做宅配,把利益让给消费者。”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卫说,以前蔬菜主要卖到国内较大的批发市场。疫情改变了人们到市场买菜的习惯,新生代的家庭主妇会更倾向于在手机上下单买菜。 “我们主动求变,去掉批发环节,与当地的生鲜电商合作解决市民买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杨卫介绍,除了线下直供北京华联超市外,在线上高原公司与百果园、叮咚买菜等终端配送企业签订了供货协议,客户下单即可实现无接触配送到家,减少了中间环节,也降低了损耗。 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疫情带给公司的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催生了企业从粗加工模式到精加工的提档升级。今年他们建成投产了净菜精深加工自动化包装生产线,一方面帮企业实现了从大路菜向精品菜的转型,另一方面借助新的生产线可实现精包装、精加工、标准化的产品,顺应了线上销售对农产品品质的需求。 进出口企业面对困境开展自救 国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通海蔬菜进出口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云南环泰进出口有限公司蔬菜销售主要面向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受疫情影响,出口蔬菜供应链一度受阻。公司经理孔祥萍介绍,今年2月底复工复产后,出口额比上年同期下降70%左右。4月以后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加上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涉及农产品出口运输物流、税费、通关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公司出口供应恢复到去年的50%以上。 压力之下,企业多方探索自救之路。孔祥萍说,为了寻求新的发展,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订单合同等管理工作。同时成立电商部,在天猫、淘宝、拼多多、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上销售蔬果。今年拟扩建保鲜、速冻、精深加工蔬菜产品生产线,以推动蔬菜产业的加快发展和保鲜设备的更新换代升级。 插上农业物联网的“翅膀” 面对疫情给蔬菜产业种植端带来的影响,通海县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了新的探索。今年5月,通海县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建成了农业物联网。“下一步我们将尝试基地直销模式,让消费者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蔬菜的生长情况,实现生产全过程可视化追溯,让消费者买菜更放心。”合作社理事长何来介绍说。 农业物联网设备是通海县打造“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的项目之一,能实现基地的气象监测及预报服务、土壤环境数据监测及分析、为种植生长环境数据纳入追溯档案管理,为农产品追溯提供真实、全面、完整的农事生产过程数据。 “未来我们将藉此主打国内中高端市场,并尝试与一些酒店和餐厅合作,开展订单农业。”何来自信地说。 云南云菜集团有限公司在通海县河西镇甸心村签订了1260亩绿色食品种植基地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民”的订单模式,通过自建公众号、小程序,京东旗舰店等方式进行线上销售,以省级为单位进行配送,最大限度降低销售成本。通过线上收集蔬菜产业大数据,掌握市场动态及消费者需求,为当地农户提供种植指导,避免因盲目种植导致滞销、难销。 通海县蔬菜协会秘书长牟贵云分析,疫情不仅催生电商迅速发展,也在改变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他预测未来将会是由市场来指导农户种植,即通过大数据分析终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然后再根据数据来订单定量、定品质、定价格。本报记者 党晓培 贾云巍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