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见闻 新房子、新生活、新面貌,这是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曼哈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如今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戛洒镇持续在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上添动力、注活力,让脱贫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搬迁群众铺就一条走向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 走进戛洒镇曼哈社区,崭新的傣式楼房错落有致,这里容纳了搬迁群众586户2196人,是玉溪市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此,戛洒镇组织乡亲们开展厨师、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帮扶措施到户到人,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如今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进城入镇、进厂就业,实现了从山里人到城镇人的“转身”。 贫困户胡启惠一家几年前成为曼哈的社区居民。按照“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原则,了解到胡启惠丈夫曾经有过当厨师的经历后,社区“两委”主动上门,引导帮扶他家依托花腰傣旅游资源开起了农家乐,如今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在曼哈社区,许多居民和贫困户也像胡启惠一样,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创业,拓宽了致富路子。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脱贫致富,戛洒镇以曼哈社区为试点引进渔网编织制造企业,打造地笼加工扶贫车间,开启“居家式”就业模式。居民蔡金琼因为家里孩子小、老人年纪大需要照顾,原本想外出打工的她只能留在家里。如今,她加入了扶贫车间,一些手工活可以拿回家自己做,既增加了收入,也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居民普琼英参加了技能培训,她说:“以前我们学这方面的知识都要去到玉溪、昆明,时间、金钱花费比较大。家门口的培训让我有机会提升自己的技能。” 曼哈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素瑜介绍:“曼哈社区通过党组织引领,让社区群众从务农思想慢慢转变为务工思想。青壮年劳动力来到集镇务工,既实现在家门口打工,增加了收入,还可就近照顾家庭。不便出门的妇女和老人选择在我们的扶贫车间务工,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具体的扶贫政策,让我们的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戛洒镇通过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取得实效。一幅“民族团结、生活富裕、美丽秀雅”的新社区发展画卷舒展开来,搬迁群众朝着全面小康之路铿锵迈进。 本报通讯员 谢春梅 自学德 冯凯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