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普英明开辟的山沟里,1200株三华李已经上市,3亩柑橘长势良好。铁丝网围住的果园内种植的石榴、桑葚,为养殖的鸡、鸭、鹅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山沟入口外“羊房”里羊群叫得正欢。曾经荒芜的小山沟,如今结满了“幸福果”。 遇见普英明时,他正骑着三轮摩托车拉着玉米秆从田地里回到家中。普英明近百平方米的家里,厨房、工具房、卧室、院子分区明确。普英明剥着花生说:“这些种在三华李树下的黑花生比其他品种好吃,产量也不错。” 1957年出生的普英明是峨山彝族自治县大龙潭乡迭所村委会大平田村民小组居民。1985年以前,他以做木活为生,因使用切割机时不慎受伤,右手落下残疾。2013年,独居的普英明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普英明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政府补助种苗,开展技术培训让他看到了种植水果的希望。2014年,他将村外一条小山沟开垦出来,在斜坡的沙土里种上了1200株三华李,2015年开始挂果。普英明说:“那一年,除去6000元的成本,还有几千元的收益。” 善于思考的普英明发现种植三华李的沙质土壤适宜种植花生。于是,黑花生在他开垦的山沟里落了地。他还在小山沟里种了3亩柑橘,柑橘树小的时候,在树周围种植蔬菜,柑橘长大了就围上铁丝网,养殖鸡、鸭、鹅。 去年底,普英明卖掉三头牛后,今年4月开始养殖5只羊。橘红色的“羊房”格外醒目,宽敞的室内空间、良好的通风条件、合理的室内布局,为羊群提供了舒适的生长环境。 “刚拉回来的玉米秆切碎了喂羊。等3亩玉米收完,这些羊吃的也不愁了,接着就在地里种蔬菜和稻谷。这些年政策好,在政府帮扶下,种的养的都顺利,吃的穿的不用愁,生活越过越有滋味。”普英明说。 本报通讯员 沈杰 本报记者 贾云巍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