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7月05日 星期日
第05版:生态扶贫看景东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7月05日 星期日
生态工程引领 实现山绿民富


文黑安置点
护林员在巡山
请继续关注
“景东县生态扶贫实践系列报道之四”


抱着刚挖出的甜笋,磨腊村村民一脸喜悦。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打赢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林业产业带动、森林生态补偿、生态工程项目实施等措施,不断增加贫困群众在林产业发展中的受益度,让贫困群众在参与林业生态治理和保护中增收,在发展林业生态产业中致富,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力争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项目支撑

    保绿增收两不误

    傍晚,结束了一天巡山护林的工作,熊有富回到家中,边吃饭边向家人们讲述着当天在山里的见闻,多年的护林巡山工作,让他在第一线保护着森林的同时也体会着森林中最细微的变化。

    熊有富是景福镇岔河村大寨子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说到目前的收入,朴实的他显得有些腼腆:“我每次巡山负责5个界桩的区域,当护林员每个月下来能有800多元的报酬。护林员这个岗位增加了我们家的收入,加上其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项目的补助,还有自家本身就有的种植养殖,生活过得不错。”

    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源于景东县设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和森林管护员”措施。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赵海介绍:“创立针对贫困群众的公益性岗位,是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之一。2019年,我们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3250人,既实现景东县林业部门林地森林管护全覆盖,也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

    做好“林”字文章,该县的各种生态脱贫项目层出不穷。根据《景东县林业生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该县制定出台了《景东县2019年度林业产业扶贫实施计划》《景东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等,指导全县生态补偿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实施公益林、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4年来各类生态补偿精准扶贫项目补助资金累计达2.73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资金7249.86万元,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实现生态效益补偿增收。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2019年期间,该县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95.98万亩,补助资金共3332.1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资金469万余元;实施天然林停伐补助面积203.24万亩,补助资金7246.8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4063户,受益资金954万余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面积3.07万亩,补助资金345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资金837万余元;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项目面积5.5万亩,补助资金5500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755户。

    同时,通过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路子,该县引进浙江大学技术力量,研发景东自有品牌的破壁灵芝孢子粉产品,对野生灵芝、景东小香菌、茯苓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进行了鉴定、分离和人工培养;加大林下药草种植力度,在哀牢山、无量山周边发展草果、重楼、滇黄精等药材试验示范种植基地。

    生态移民

    移出幸福新生活

    景东县文黑安置点是该县最大的生态移民社区,284户1067名从11个乡镇搬迁过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在此。走进社区,宽广平坦的道路旁数十栋高楼林立,球场、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徐明强是这里的住户,去年元旦,他们一家搬入新居。谈起搬迁一年多来的感受,他说;“老房子那边交通非常不方便,人多地少,一家人的收入也很少。进城这一年多来我在一家公司当司机,每月有几千块的收入,媳妇在一家公司上班,收入还不错。加上老家的林地还有茶叶、核桃等产业,生活比原来在山里好很多了。”徐明强的感慨,得到了同为搬迁户的陶荣良的印证,他朴实地说:“我们从山区搬到城市,不再把生产生活都依靠在山林上,让生态环境得到更有效的保护,政府这种生态搬迁的做法真是一举两得。”

    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景东像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共有9个,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景东县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针对就近分散安置的易地搬迁户,抓好原有的核桃、茶叶、咖啡、蚕桑等产业提质改造,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大力发展以冬马铃薯、水晶豌豆种植为主的冬农开发及烤烟种植等中短期产业;扶持发展鸡猪牛羊养殖等传统畜牧业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强化创业就业技能知识培训,让被安置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创业就业技能知识,确保每户实现至少一人以上就业,并与省内外企业联系,提供就业岗位。

    “从生态移民的目的来看,通过将生存条件较差,如陡坡地、植物覆盖较弱地区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 一方面可以减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 二是可以通过易地搬迁, 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 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让老百姓走出不适合居住的地区,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共赢,该县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因地制宜

    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以前我在外面打临工,一个月下来顶多也就收入2000多元,自从种了甜龙竹,现在只要在自家地里挖挖笋子,这点工资就回来了。”刚卖完甜笋回来的刘加堂喜悦地说。

    刘加堂是锦屏镇磨腊村磨腊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喜悦,源于景东县陡坡治理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项目。磨腊河下域地处“V”型谷壑区,山高、箐深、坡陡。河谷两边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陡坡地上只能种植玉米、小麦、豌豆等低产值的农作物,常常因一场暴雨就颗粒无收,给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阻碍。如何在生态治理的同时确保增收致富成了一个新的考题。

    2014年,景东依托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该县对竹产业发展情况和综合区位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磨腊村建设甜龙竹示范基地,力图用生态成果促进百姓脱贫致富。通过调查设计,治理地块涉及三棵树,白丫口,上、下秧草塘4个村民小组81户,纳入2014年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653亩,该项目为种植户提供每亩1500元的补助,解决资金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林业部门派出技术员全程进行指导和服务,同时对原有997亩竹林进行提升改造。通过生态治理项目的示范带动,2019年全村甜龙竹种植规模1650亩,产值435.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面积202亩,产值53.33万元,甜龙竹已成为磨腊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

    “以前种玉米,每年要出农药、化肥、种子钱,一年到头只能混个温饱,遇到滑坡或干旱就颗粒无收。现在,竹子好栽种、好管理,不用施肥不用打药,根本不愁卖,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刘加堂说。

    “一棵棵竹子种下去,一片片荒山绿起来。由于独特的气候和精心的管理,磨腊村的竹笋在四、五月份就能上市,市场上供不应求,环境劣势由此转化为生态优势,很快变现为经济优势。项目的实施治理了水土流失,培植了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昔日水土不保的陡坡地,变成了‘招财进宝’的福地。”锦屏镇党委书记杨斐这样说。

    几天的采访,记者看到,景东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用项目带动绿色产业,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考还有许多,尝试也还有许多,通过多年在生态扶贫中的努力,已在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目标中,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和谐之路。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