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走进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团结村,漫山的芒果树果实累累,田地里生态蔬菜青翠欲滴。作为团结村的一张名片,特色果蔬产业已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果蔬产业效益虽好,但市场波动大,风险也不小。要让产业在村里落地生根发展起来,首先就是不能让乡亲们来承担风险。”团结村党总支书记刘松说。过去,村民们种植的果蔬都是现摘现卖,价格不好也只能贱卖,卖不掉就只能烂在地里。为应对果蔬价格忽高忽低的市场波动、减少村民种植损失,刘松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培训种植技术、对接销售市场,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设了果蔬冷库,解决了果农、菜农的后顾之忧,更坚定了村民们发展果蔬产业的信心。说起村里产业发展的那些事,村民们对刘松纷纷竖起大拇指。 2017年,一次意外的停电,让冷库里的库存蔬菜全部腐烂,造成400多户种植户损失50多万元。刘松主动担当,向银行贷款兑现种植户的收益,不让群众的利益因此而受损。至今,他仍每年承担着3万多元的利息。 “群众利益无小事,村集体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得到群众的信任,不能让老百姓吃亏。”刘松说,自己是合作社的法人,必须主动担当,把群众利益装在心里。刘松干的每一件实事,乡亲们都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村党总支所做的工作得到了群众认可,包括果蔬产业在内,村集体合作社动员发展的产业都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 如今,团结村甜脆芒果、烤烟、咖啡、蔬菜等产业协调发展,种植规模达1.2万余亩,农户户均有产业18亩,全村近90%的农户加入了村级合作社,有力地促进了群众脱贫增收。 “要一心为群众干实事,把事关群众利益的点滴小事做好,才是合格的好书记。”担任团结村党总支书记13年来,刘松时刻把这句话铭刻在心底。他带领大家脚踏实地克服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奔向小康大道。 过去的团结村,村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为此,刘松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招贤纳才,与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等座谈,了解他们的意向,宣传村里发展的大好局面,对重点对象坚持电话跟踪、时时跟进,引导他们回村支持家乡建设,先后发展了11名年轻党员,储备了9名后备力量。一名大专生在他的引导下,留在村里成为香菇种植的技术骨干。团结村党总支被确定为2020年普洱市级党建示范点,下设的4个党支部全部完成规范化达标创建。 本报记者 沈浩 李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