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第08版:专 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8版
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教育体育系统紧扣“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核心目标,通过聚焦控辍保学、落实资助补助政策、教育结对帮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为贫困家庭孩子撑起梦想的天空


    连绵不绝的群山之间,一位位前来支教的名师走了进来;奔流不息的金沙江畔,一批批成绩优秀的学生考了出去。

    低矮简陋的农户家中,一位位劝返复学的校长走了进来;易地搬迁的安置点上,一群群穿着校服的孩子跑出家门。

    这一进一出,一来一往,是履行承诺、实干担当,是点亮前路、播撒希望,是昆明市“让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坚定信念和艰辛付出。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脱贫攻坚“六个一批”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全市教育体育系统紧扣“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核心目标,通过聚焦控辍保学、落实资助补助政策、实施普通高中招生倾斜、教育结对帮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职教扶贫等举措,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为贫困家庭孩子撑起梦想的天空。

    2015年,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两区两县教育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通过项目资金倾斜、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精准资助贫困生、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等,加快推进东川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地教育事业的发展。2017年9月,昆明市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的工作方案》,按照“主城提品质、新区建优质、郊县提质量、全市补短板”的工作思路,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就学机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快推进“三名”工程等工作,把全市教育扶贫工作推上了新台阶。

    截至2019年底,全市在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有60052人,约占全市贫困总人口的1/6,贫困学生主要集中在寻甸、禄劝、东川3个县区。因此,在严格执行中央和云南省学生资助补助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昆明市出台了三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两补”(补助教科书费和住宿费)政策。三县区也制定了本地区的学生资助补助政策,如禄劝县对农村户籍学生在县内接受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全免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寻甸县对考入高等院校的贫困学生给予“泛海公益基金”助学金;东川区对家庭困难的学前教育学生和考入高等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给予补助金,保障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在寻甸、禄劝和东川脱贫摘帽迎接第三方评估过程中,均未出现因贫失学辍学情况。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适龄儿童、少年辍学情况实现动态清零。

    “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日前,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局长穆仁早介绍,按照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下一步,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对摘帽县区寻甸、禄劝和东川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不变、资金不减、力度不弱、帮扶不断。

    控辍保学  不能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

    “陈平(化名)没有来学校读书。”去年12月的一天,寻甸县六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获知这个消息。“我和班主任还有任课教师马上出发,第一时间赶到陈平家所在的六哨乡恩甲村委会。在村委会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乐多村陈平家,但家门紧锁。”副校长黄家培回忆,他父母都在昆明务工,家中无人监管,因缺少父母关心关爱,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想放弃学业。

    不能有一个孩子失学辍学。学校马上和陈平的父母取得联系,得知他在上海打工。老师劝返复学的决心让陈平的父母深受感动,两人迅速从昆明赶回寻甸配合学校。接下来那一段时间里,校长、班主任、乡领导、村领导多次到陈平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思想工作,让他回校上课。“我慢慢意识到,辍学是对自己、家庭、学校的不负责,我要感谢学校不放弃我。”今年4月22日,陈平返校上课。他说,没想到那么多人在关心关爱自己,一定努力学习,不让大家失望,不让自己后悔。

    曾经一段时间,在许多贫困山区,像陈平一样轻易放弃学业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为切实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创新建立了控辍保学“双线十人制”“动态归零督查制”、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在校生预警监测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其中,“双线十人制”,即“政府线”,县长、乡(镇)长、村长、组长、家长落实政府控辍保学法定职责,做好“控辍”,开展劝返工作;“教育线”,教育体育局局长、中心学校校长(含初中校长)、村小学校长、班主任、教师抓好保学,增强教学吸引力,落实各项补助政策,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动态归零督查制”,即对辍学生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案”,控辍保学情况实行周报月通报制度。

    昆明市还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公安、司法、民政、扶贫、妇联、民宗、残联、人社、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每年春、秋两季开学后,开展“四查三比对一到位”行动,精准掌握全市户籍适龄人口的失学辍学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劝返复学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安置。禄劝县还针对不履行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监护人,通过控辍保学“官告民”,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通过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层层压实工作职责,形成强大的控辍保学工作合力,有力保障了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9年12月底,昆明市辖区内共有户籍辍学学生288人,到2020年6月底,已全部动态清零,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辍学学生在内,今年春季学期开学以来全市无新增的户籍辍学学生。

    对口帮扶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每周三的晚上,东川区铜都中心学校碧谷小学一间教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

    “要通过词语、句子甚至是小故事,让孩子们加深认识汉字的同时,拓宽知识面,挖掘学习潜力。”这是昆明到东川支教的名师和本校老师在磨课——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李雪模拟完一堂课,前来支教的大观小学副校长廖慧姝耐心地对她说。

    近年来,东川区易地搬迁安置人口多、规模大,涉及7个乡镇8754户32227人,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需要安置学生3658人。为切实提高东川区教育教学质量,让易地搬迁居民子女切切实实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昆明市教育体育局高位统筹,从昆明市第二中学、昆明市第三中学、昆明市第八中学、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中华小学、大观小学等主城区优质学校挑选骨干教师,对全市贫困地区开展对口帮扶。2019年8月起,20名优秀教师和2名校级管理干部赴搬迁学生集中的东川一中和铜都中心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首批支教工作。

    “廖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严谨、课堂氛围活跃。”李雪于去年9月刚参加工作,她说,廖老师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平、丰富经验,一直影响和指引着她,她将终生受益。1年前,他们克服实际困难,远离家人,奔赴山乡,只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一年来,20名优秀教师全面参与到学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从陪伴晨跑、关爱学生,到完善教案、批改作业,再到中午值班、守晚自习……他们倾注心血、倾心帮扶,不辱使命、不负未来。“通过点滴的带动和引导,通过耐心的教授和点拨,为我们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碧谷小学校长宋飞说,在支教老师的带领下,学校青年教师得到快速成长,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升。从2016年开始,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主城4区分别与寻甸、禄劝、东川开展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双方共138所中小学、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学校确定了帮扶合作关系。“通过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帮扶,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贫困地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东川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徐正东介绍,今年3月,东川区政府与昆明市第三中学、昆明市中华小学、昆明市教工第一幼儿园支持办学合作签约。未来3年,昆明市属3所名校(园)将为东川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将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受惠。

    “昆明市属3所名校(园)将支持东川区办学,领办东川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建的东川区第三中学、区第五小学和区示范幼儿园。3所名校(园)将充分发挥市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优势,让易地搬迁居民子女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实惠,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扶贫扶智的路子。”昆明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力资助  惠及学生198.69万人次

    学生资助是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

    昆明市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功能齐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形成了普惠性资助、特困性资助、奖励性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在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7年至2019年,全市共下拨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补助资金21.28亿元,惠及学生198.69万人次,切实做到对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确保不出现因贫辍学失学。

    2017年,禄劝县在国家、省、昆明市的政策基础上,出台了一项针对禄劝农村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每年专门拿出3000万元,对农村家庭高中阶段学生实施“三免一补”和职业中学农村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又考上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孩子,不仅学费、住宿费全免,每个月还能拿到一定的生活补助。“进入学校就读的贫困学生,能享受到每年最低7900元、最高13900元的贫困补助,这个数字已经远远高出不少学生家庭年收入水平。”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相关负责人说。

    在昆明市建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公办和民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儿童给予每生每年300元的生活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对在校寄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小学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补助1250元;非寄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和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小学每生每年补助500元,初中每生每年补助625元。普通高中阶段,对建档立卡贫困户4类群体给予免学费补助(按公办学校收费标准补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年2500元。同时,对三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普通高中学生给予补助教科书费和住宿费,每生每年600元;对三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中职学生给予补助教科书费和住宿费,每生每年900元。昆明市还实施职业教育“雨露计划”补助: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籍在校学生给予“雨露计划”补助,每生每年3000元。

    对昆明市户籍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贫困新生给予一次性补助,省内每生一次性给予交通行装补助500元,生活补助1000元;省外每生一次性给予交通行装补助1000元,生活补助1000元。

    打组合拳  招生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

    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

    在教育扶贫中,昆明市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大力向贫困地区倾斜。

    2016年开始,昆明市在主城区5所优质高中开办“阿诗玛班”和“民族班”,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并由市级财政按照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补助学校,用于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和困难学生生活补助。

    4年来,“阿诗玛班”和“民族班”共计录取学生658名,2020年已下达招生计划170人。2019年,首届“阿诗玛班”和“民族班”共145名毕业生参加高考,600分以上26人。禄劝县2018年高考实现了“一清二北”(1名考入清华,2名考入北大),2019年又有1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寻甸县2019年有1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

    2020年4月,昆明市制定了《关于水源保护区中小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的工作方案》,向禄劝县云龙水库、寻甸县清水海水源区实施定向普高委培计划,让更多水源保护区学生享受优质资源,并由市级统筹安排“教育帮扶”专项经费给予补助。下一步,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将不断总结完善,让“民族班”和“阿诗玛班”成为昆明教育的一个品牌和一张名片。

    三县区的乡村教师按每人每月500元至1500元标准分档给予生活补助、对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惠及全市870余所学校(含校点)的近2万名教师……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如今,昆明实现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全覆盖,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得到稳定和提升。浦美玲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