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7月09日 星期四
第07版:温润保山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7月09日 星期四
龙陵县实施“以奖代补”打通群众入户路——
串起千家万户的小康路


项目实施路网形成 本报通讯员 熊大孝 摄

    关注

    本报记者 杨艳鹏

    仲夏的龙陵县广大农村,一条条入户路、串户路将村庄和农户连在一起,当地村民正通过四通八达的“小康路”圆梦小康。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龙陵县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机制,多级联动,多方筹措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铺筑了通乡、通村、通组、通户的路网,串起了贫困山乡一条条美丽的小康路。2018年以来,龙陵县共实施串户路面硬化202.76万平方米、入户路庭院主房硬化151.14万平方米,惠及2.97万余户12.6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1万户5.29万人。

    2018年以来

    实施串户路面硬化

    202.76万平方米

    入户路庭院主房硬化

    151.14万平方米

    惠及2.97万余户12.68万人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1万户5.29万人

    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米”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曾是龙陵县大多数农村道路的真实写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彻底改变偏远乡村出行条件,2017年开始,龙陵县把入户路、串户路和庭院硬化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为全力补齐人居环境短板,解决贫困山区人民出行难的问题,龙陵县在做好村组道路建设的同时,多措并举实施入户路、串户路硬化工程。

    “我们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按照串户路每平方米60元,入户路及庭院、户内每平方米20元的标准给予农户水泥、沙子、碎石补助,撬动群众的自建积极性。”龙陵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工程量大或资金困难的农户,很多挂钩干部积极协调资金,全力支持挂钩户开展入户路、串户路和庭院硬化,让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破解群众出行难,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米”,龙陵县机关干部抢抓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坚持一半以上的时间下沉到乡村,全县5000余名干部职工分批次进驻挂钩村寨帮扶,掀起了入户路、串户路和庭院硬化建设的高潮。

    “乡村干部和省市县乡驻村工作队员每天走村入户,实地开展摸底调查排查,仔细核算核准入户路、串户路的数量、布点、面积等信息。”在摸清任务底数的情况下,龙陵县精心组织,强化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列出任务重点,精准到户,做到一户一方案,因地因户施策。

    同时,各村(社区)结合村情,全面系统研究,制定工作计划表,先难后易、挂图作战,召开群众大会,全面动员,宣传政策,请专家培训浇筑平整技术,发放水泥物资,到工地查看入户路、串户路和庭院硬化工程进度,现场宣讲指“路子”,做好相关政策的解释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解答群众疑问,广泛征集农村道路改建和管护方面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实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工程进度和质量,测量入户路和庭院硬化面积……

    在缺乏专项建设资金的情况下,龙陵县采取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财政资金撬动、党员干部带动、群众投工投劳联动的方式,全力推进农村入户路、串户路、庭院以及室内硬化工程,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我们通过财政投入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一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受益群众筹措一点、社会各界捐献一点、政策优惠补贴一点的资金筹措办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全社会参与项目实施。”龙陵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象达镇大场村在挂钩单位保山市规划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实施农村入户路、串户路、庭院和室内硬化工程。工程实施完成后,大场村群众庭院硬化率达到100%,入户路硬化率达到80%,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居住环境。

    入户路、串户路通了,龙陵县乡村旧貌换新颜。勐糯镇大寨傣族村干部群众投工投劳将3公里长的村路打造成环村绿道,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健康休闲等乡村旅游产业兴旺起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600元。大寨河和小海湿地经修复整治后,干净整洁的堤岸成为新风景,大寨村有9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

    通过新一轮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彻底告别了晴通雨阻的生活。2019年,龙陵县新改建农村公路276.265公里,实施生命防护工程607.86公里,累计投入资金25707万元。自然村道路硬化855条,实施危桥改造8座。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眼下,走进龙陵县的广大农村,一堆堆垃圾、柴垛被清理干净,一个个破旧遮雨棚、违规广告牌被拆除,一条条臭水沟被填平……“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天然‘大氧吧’中”的美丽田园图景随处可见。

    龙陵县坚持把入户路、串户路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文明、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在保持原有的自然条件下,做到依山而建,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保留着浓郁的民族情深、历史文明的乡愁记忆,切实做到不大开大挖,不过度硬化,留住山水,留下乡愁。

    在脱贫攻坚中,龙陵县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有的党员主动让出自家地,给乡村道路硬化开道;有的带头先试先行,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共同参与道路硬化、环境整治、共建美丽家园的热情。

    “以前是晴天满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路修好了,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提升,我们越住越舒心!”看着变得越来越美丽的村庄,龙新乡茄子山村民由衷地说。

    走进木城乡花椒村坪子寨彝族村民余永红家小院,只见正房里彩电、音响、沙发等一应俱全,厨房窗户洁净无烟尘,厕所清洁卫生无异味,猪圈宽敞通风无积粪。余永红说:“入户路、串户路和庭院硬化后,人们的卫生习惯也养成了,村庄道路、入户路和排污沟定时清扫清理,寨子变得清爽干净了。现在是寨在林中、房在树中,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走进龙陵县镇安镇大坝社区熊洞自然村,四周青山环抱,一条条水泥道路直接通到家家户户门口。

    过去说起熊洞自然村,大家直摇头,不仅路难走,村民还放养家禽,晴天臭气熏天,雨天污水横流,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极差。自实施道路硬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工程以来,熊洞自然村变了,告别了“脏乱差”,走向了“洁净美”。

    随着越来越多的入户路、串户路修起来,龙陵县乡村旧貌换新颜。乡村文化旅游、健康休闲等产业兴旺起来,村民在美丽新家园中铺就了致富新路。

    在勐糯镇大寨傣族村村民万开莲的傣味小吃摊上,泼水粑粑、糯米糕、火焙牛干巴……十多种特色小吃香气四溢,这个小吃摊每天有几百元的收入,同时她还经营着6亩热带水果园。

    “以前交通很不方便,道路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出门都要穿上水鞋,种的农产品质量好也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是出行不沾泥,农产品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说起修路带来的巨变,龙新乡荆竹坪村民感慨万千,“以前到县城看病,去一天,来一天。现在不一样了,当天看完当天回。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出门办事很方便。”

    据龙陵县扶贫办主任毕红安介绍:“经过排查,全县有1000多公里道路需要硬化,大概需投入3.2亿元资金。通过出台的奖补方案,只需要拿出1.5亿元,其余的1.7亿元都由帮扶单位、干部和群众投工投劳来完成,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心工程。”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