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第08版:生 态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聚 焦
在山水间逐梦“绿富美”


倘甸风光 本报通讯员 李季星 摄

    本报记者 茶志福 通讯员 赵秋

    近年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倘甸镇依托“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主要产业来抓,着力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旅游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双赢,在山水间逐梦“绿富美”的新路子。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倘甸镇是通往轿子雪山和红土地的中转中心,生态优美是其最大优势。近年来,该镇依托优势厚植绿水青山,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用生态“钥匙”打开致富之门。

    绿谷生态农庄是一个集休闲、观光、游乐、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农庄里桑葚、蓝莓、油桃等水果挂满枝头。采摘体验,让游客感受到丰收的喜悦;钓鱼玩水,则可以享受惬意的悠闲生活。

    在洗马河畔,绿水青山成就了倘甸花道人间的民宿产业。昔日闲置低效的乡村土地资源经过盘活利用,发展起以民宿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如今成了农户脱贫致富的“香饽饽”。盛夏时节,住进田园范十足的“合掌房”民宿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别有一番风味。

    在轿子山旅游专线旁,开办农家乐的鲁嘎村农户张国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能当上“老板”。“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虽然大黑山风光秀丽,但以前交通不便,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张国培说,在轿子雪山和红土地旅游开发的带动下,当地许多村民和他一样,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年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目前,全镇发展以农业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民俗风情体验等为主的乡村旅游点3个,餐饮店近110家、酒店宾馆52家,带动就近就业1000余人。自2017年以来,全镇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0万余人次,带动2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两山”论促进百姓富

    从传统村落到美丽乡村,再到旅游中转中心,全域旅游开启了倘甸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结合乡村旅游、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倘甸镇矢志不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旅游发展布局和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逐梦“绿富美”的新征程,着力推动“美丽经济”向“富民经济”跨越。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后备箱经济”,鼓励轿子山旅游专线沿线的鲁嘎、碑庄、新华、马街、海子、德著、竹园等村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和大户带动的方式,根据游客需求发展“小微”土特产业,实施“后备箱工程”。

    深入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利用电商服务站点,搭建网销平台,打通连接贫困村商品和电商大市场的“致富路”,真正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助产、以产惠农目标,把“云”端发力、“飞”奔小康变为现实。

    授之以渔,扶志扶智。倘甸镇不断加强就业培训指导,重点对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经营户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行业指导,提升贫困群众发展旅游业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近1000人次,培训了一大批服务员、厨师、种植和养殖人才,让百姓有一技之长,增收致富动力足。

    倘甸镇把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与富民强镇的“金山银山”有机融合,走活了脱贫攻坚“一盘棋”,蹚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一条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越来越开阔。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