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七彩云南 避暑家园”2020昆明文旅清凉论坛上,业界、学界“大咖”畅所欲言,为清凉云南尽快迎来旅游热潮加油鼓劲、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委员会委员戴学锋认为,我国正在进入消费新时代,国民休闲度假旅游意识进一步强化,休闲时间进一步增加,休闲需求日趋多元化发展。当前,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中,旅游业位居首位,最能体现人们的生活心态,也是幸福感最强的产业。 新华网副总工程师兼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吴新丽说:“从我们为昆明、青岛、长春三个城市做出的‘避暑画像’可以看出,各地避暑经济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大数据显示,6月以来,高温催热了避暑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一系列利好政策也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避暑旅游正在被重新诠释,大数据可以为产业发展做的还有更多。 《新周刊》创始人孙冕说:“我与云南的缘分已经有20多年了。2002年《新周刊》与丽江市政府合办了首届丽江雪山音乐节并制作了特刊。从音乐节上,我深刻感受到云南的民族文化,感受到温暖和激情澎湃。《新周刊》的特刊聚焦过昆明、丽江、大理、腾冲等地,还为云南量身定做了全新国际品牌——体验之都,梳理了在云南必须体验的50件事,总结过‘云南新十八怪’。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云南。” 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宋英杰表示,飞机降落昆明前,机舱广播提示乘客地面温度为22摄氏度,请调整好着装。8月里的22度,是这座城市带给八方游客的第一份好感。希望云南积极把握气候优势,继续做好旅游的基础和配套工作,让“避暑胜地”这张名片更加闪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蔡祥荣认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云南旅游文化业正在凤凰涅槃中转型升级,需要汇聚更多专家学者、业界代表的智慧与力量,为行业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助力云南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江红说:下一步,全省旅游系统将进一步巩固旅游市场整治成果,充分利用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以及半山酒店等重大文旅项目实施的大好时机,推出“亲近自然,静心养性”80条精品文旅线路,把云南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避暑家园”,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体验和服务。 昆明市副市长周红斌表示,昆明的“清凉”是独具特色的,是绚丽多彩的、健康养生的、唇齿留香的、活力四射的、惊喜不断的。昆明市正积极推进医、养、健、管、游、食大健康产业链全链条发展,加快建设健康养生、健康医药和健康养老基地。“我们不断探索、更新和创新,针对今年的暑期旅游,推出了一大批新的产品和服务。”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吕宛青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更强烈。进一步发展康养旅游产业,云南需要做一系列工作:构建产业体系编制标准,指导产业发展;建立产业示范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依托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世界最美小镇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七彩云南”品牌创始人任怀灿说:“七彩云南·古滇名城的创新与实践体现在‘寻根’‘理水’‘找魂’‘塑形’上。”“寻根”,即深挖古滇文化,重现古滇“质、朴、淳”;“理水”,即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找魂”,指的是根植本土文化,演绎云南“精、气、神”;“塑形”是塑造云南生活,构建古滇“真、新、奇”。 本报记者 朱海 刘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