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2006年那会儿,从碧色寨出发,我们沿着滇越铁路徒步了2天。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未来要围绕这样一条百年米轨开发旅游产品,怎样的徒步线路才合适。”段炼是西南林业大学老师,也是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户外运动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徒步滇越铁路的话题,瞬间将他拉回了14年前在铁路边露营的那个夜晚。 如今,从江北到江南,从东半球到西半球再到南半球……随着户外运动旅游阅历的不断增加,让他对不同徒步旅游线路有了更多思考。 “初次尝试徒步运动的游客,每天的徒步距离以20至25公里为宜,路程过长会降低旅游活动的休闲性,体验感也不会好。”段炼说,除了选择合适的距离,沿途的景观也要有吸引力和冲击力。他举例,海景、森林、草甸……澳大利亚的比布蒙路被很多徒步爱好者视为胜地,欣赏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是徒步者前进的动力。 他认为,铁路旅游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让游客有一种“慢生活”的体验,而徒步滇越铁路无疑是一个好选择。游客可以在小火车上看看风景、发发呆,也可以选择到站后下车,开启徒步之旅。但是,要徒步走完800多公里的滇越铁路需要不短的时间,这就需要线路开发者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 既要在沿线建好指示牌、安全提示和各种基础设施,方便想挑战全程的徒步者,更要开发各种小环线,把民族村寨、传统文化、边境风光、非遗、网红“打卡点”等元素融进去,让每一段线路都有亮点。毕竟,绝大部分游客都很难走完全程,花较少的时间体验一段线路的最精彩部分,才能在注重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同时让游客有更多获得感。 “你们露营、徒步过吗?”在学校上课时,段炼总问学生们这个问题。他说,户外运动旅游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末蓬勃发展,但其实接触过的人仍然是少数。户外运动具有特殊性,每一项户外运动都有相对固定的群体。有人带、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左右,才能让初学者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也才更有利于休闲习惯的养成。 滑翔伞、无人机、攀岩绳索、皮划艇……各种酷酷的运动装备,在他的办公室随处可见。“相比很多省份,云南自然资源丰富,如果周末时更多人能聚焦户外,背包上山、扛艇下河、徒步远方,那就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旅游趋势。如果全省有1%的人这么做,那从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整个云南就‘沸腾’了!”段炼说。 本报记者 李恒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