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航 陈乐瑾/文 郭建林 赵林恩 杨赋 苏兆阳/图 2019年,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推进特色小生态烟区筛选工作,初步筛选249个特色区域,玉溪峨山雨来救村就是其中之一。 山鸣谷应,旖旎风光,民风质朴,其乐融融。这是一块宝地,红塔集团的员工踏足这里,开始寻找的旅程。 在原料方面,很多新的领域有待发掘,而追求原料的完美,也是红塔集团一直在做的事情。如今,红塔人走向烟田的深处,去寻找自然完美的馈赠。 自然也在等待,雨来救村终究等来了寻找它并与它一起华丽蜕变的红塔人,带着属于它的刚好。它也在回应,把生态化的高级原料当作礼物回馈。在雨来救村,不只能寻找到天然的品味,也寻找到了生机和生活的融合,适合和变化的发展,技术与团结的初心,特别与欣赏的存在。 这份自然的恩泽,需要守护和升华。在红塔人的努力下,发生在雨来救村的故事,和那些翠绿的成长的烟株,总是生生不息,平凡丰盛,善始未终,周而复始。 玉溪峨山雨来救村,最特别的是,它的整洁。 在这里,即便是不被注意的角落,也少见有锈迹、瓦砾、杂草等让人感觉破败之处。就连用了几十年的拖拉机,也能看得出有人一直在维护,使之更像是个物件,而不是即将被淘汰的工具。 村民习惯把东西码放整齐,如待烧的柴和每年烤烟育种期才会用到的飘盘。这是他们想要扎根于此的表现,以及对村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乡村的迷人之处,就源于此。 大部分村民以种烟为生,烟田环绕村子,连成片,足有万亩。2020年,云南中烟红塔集团为了生产出更好的原料,在玉溪划定了几个小生态烟区的县,峨山是其中之一。雨来救村周围这万亩烟田,意义重大。 为了种出品质非凡的烤烟,村民们终日劳作。在小生态烟区,生态与生俱来,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辛勤劳作,为的就是生产出高品质的烟叶。而烟叶,也承载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深谙此道。 血 统 进入7月,红塔集团原料部牵头协同省内的4个厂,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的烟叶生产联合下乡工作组,联合烟草公司开展年内第二次烟叶生产“帮扶”工作,统筹推进集团核心烟区烤烟中耕管理,提升移栽质量。该项工作自去年开展以来,人数由80人增加至380人。 红塔集团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原料的质量,使品质管控前移到田间,积极践行云南中烟“净管理”理念。从原料质量入手,寻求突破,在红塔集团有传统。红塔品牌第一次的崛起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把工厂的“第一车间”搬到农村,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工农互利的道路。 地处玉溪,让红塔集团有了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玉溪地处北纬24°回归线,是全球烟叶种植的黄金生命线,加上1500米~1800米的海拔、年均2500小时以上的日照,使这里成为全世界五大烟叶产区之一。1953年,玉溪烟叶创造了“108分超满分”的故事,玉溪便有了“烟叶之乡”的美誉。 和其他农作物一样,烤烟种植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往往是人力所不能及,所以,联合下乡主要体现在“人和”。 玉溪产区如雨来救村种植的K326,是“2260”高端特色烟叶种植的主要品种,也是红塔集团的核心原料。越高端,越娇贵,K326也不例外。红塔集团原料部工作人员称,K326有很多瓶颈,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到烟叶成熟后的初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质量产生极大影响。 烟农的感受是,K326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难种。如此一来,就可能有人钻空子——既然K326难种,换成其他品种,既高产,又不用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可这样的烟叶,很难称得上高端与特有。玉溪产区的烟叶,以清香闻名,K326清香型风格特色是难以替代的。 红塔集团联合下乡工作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保证烟叶原料的“血统纯正”。每年的第一次联合下乡,是在育苗移栽阶段确保种植品种与种植面积。7月的联合下乡,是年内第二次,这时候,采摘季即将到来,红塔集团要再次确认品质与面积。 7月初,雨来救村在等一场雨。有人讲,这村子的名字透着对土地的热爱与依赖。当初命名,是否真的有场救命雨,曾在这里照拂苍生还是仅用来期盼,已不可知。 雨来救村处在海拔1790米的区域,年均气温15.3℃,年均降水量830毫米,是烤烟所喜的环境。烤烟虽耐旱,可在这个季节,它们需要适量的雨水让烟株拔高,让烟叶变得丰满,实现成熟前的最后一跃。 7月9日,清凉的上午,村民李学志和当地烟站指导员来到烟田,他们要在烟田里竖几块指示牌。村民们将指示牌搬下车,其中最大的一块,内容与绿色防控有关——利用昆虫食物链、诱捕器等防治烟田病虫害,目的是尽量少用农药。另外几块指示牌,是强化这理念,牌上写着“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警示语。 指示牌竖起来时,雨也落了下来。看着雨滴时断时续拍打在烟叶上,李学志开心极了。 时下雨来救村的万亩烟田,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雨。 精 选 缺水的时候,雨来救村村民用水罐和拖拉机运水灌溉。村民石得生说,有时候,给烟田浇水,要工作至深夜。他们一家五口,种了40多亩烤烟。 石家的房子盖了两层,客厅里儿子结婚时的“喜”字还没揭,如今,小两口有了儿子,老石也如愿抱上了孙子。孩子的各式各样玩具占领了客厅。客厅旁的厨房则属于大人,极为整洁。屋子正中,有一方天井,摆着盆景,使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 石家种烟,每年的纯收入在15万元左右,加上烟田轮作白萝卜的收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算滋润。石得生说,自己种烟的水平在村子里处于中游。这不是谦虚,在雨来救村,各家种烟的水平,大家一清二楚。因为烟种得好,价格自然卖得高。 红塔集团原料部基地管理科科长胡保文介绍,一般而言,烟区的种植水平与当地劳动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种烟是个精细活,人要经常在田里。若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没有参加种植培训或田间管理没做到位,就会影响烟叶的质量。 显然,雨来救村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李学志说,村里40多户人家,只有4人出去打工。他认为,村里人去了大城市也留不下,他自己就连去玉溪都不适应。在村子里,大家平时管理好土地,农闲了,聚在一起聊聊天,日子过得也不错。 雨来救村作为红塔集团的小生态烟区,生态之上,生机勃勃。 小生态烟区的确认,是个复杂的工作,既要有决心,又要有投入。胡保文进入红塔集团的19年,一直在做基地工作,他对于筛选小生态烟区的工作极具信心。“人们都喜欢吃有特色的食物,那种只有在当地才能吃得到的食物,这就是原产地的概念。”胡保文说。 道理简单,但具体工作极为繁琐。在影响生态的几个因素中,烟区的海拔是确定的,光照、温湿度等也实时有数据。关键是土壤,每年都可能发生变化。 为此,红塔集团解决的办法是,每年一测。在海拔、气候适宜的烟区做全面的土壤检测,每20亩取一个土样。这项工作始于去年。“我们采用的是5点取样法,在土地的4个角和正中间分别取样,然后混在一起,最后拿一部分出来检测。”胡保文说,这个检测的工作量非常大。 红塔集团还要随时关注烟区的气候。比如,烟区少雨,若有条件,红塔集团要协调人工降雨;烟区大旱,就要协调抗旱资金。 即便如此,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农业方面,人力也很难胜天,所以,小生态烟区的管理是动态的。将那些受天灾影响,导致烟叶质量不佳的区域剔除出去,有合适的,增补进来。比如,去年第一次划定小生态烟区时,玉溪江川九溪镇一开始并没有被纳入其中。之后的品吸环节,所有专家都发现,九溪镇各个村委会的烟叶质量普遍好,最后才将九溪镇划为红塔集团的小生态烟区。 剔除或者增补,都是为了精选。 朱 砂 对于原料,红塔的原料专家认为,原料决定产品80%的品质,“就像一个姑娘,出生时就长得好看,以后略施粉黛,便成为一个标志的大美女。”红塔集团对原料的追求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 这个特,也是特殊。比如,红塔集团正在研究一种名为“朱砂烟”的原料,这就是特殊的原料。 初烤后的朱砂烟,叶片上会呈现出樱红色的斑点,有人称之为“豹纹”。点燃之后,会散发出糯米香。不过,这种香味会随着加工条件、储存时间,或者加工过程中温湿度的变化逐渐减弱、丧失。 历史上,朱砂烟的身影一直若隐若现。最早的记载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云南烤烟品种源自美国)。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红塔集团曾对此有所涉及。整体上看,朱砂烟的官方资料不多,也不连续。它从未出现在大规模的生产中,只在民间流传。 据说朱砂烟的出现源自变异,所以数量极少。2019年,红塔集团开始正式研究朱砂烟,并通过大量试验确定,朱砂烟是可以实现稳定生产的。 2018年,红塔集团开始不断强化原料的重要性,倡导员工寻找一些特色烟叶或烟区。原料部的田阳阳听后,就开始留意这个事情。下乡时,他一有机会便会告诉烟农什么叫特色烟叶,他当时想的是,找一款香气足的烟叶。 红塔集团对原料的追求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 朱砂烟的原料,就是特殊的原料。 红塔集团正着手研究,如何让朱砂烟通过配方合理使用,来更好地支撑高端产品和新品类构建。 有次,一个烟农回答他:“香气足嘛,没有哪个能比得上朱砂烟。”田阳阳心动了,他听过朱砂烟的故事,也相信有这种烟存在。田阳阳意识到,这是一个突破口,他决心找到朱砂烟,于是开始四处打听。一段时间后,有人告诉他,澄江有户烟农,很久以前是烟站的技术员,现在已经快70岁了,老师傅喜欢抽朱砂烟,说不定会有。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玉溪庄园,老师傅在这里工作,给花浇水,帮着除草之类的。他说自己有朱砂烟,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家里看。 老人的家是两间平房,一进屋,田阳阳便看到墙上挂着个包裹了东西的麻片,因为在烟厂,烟叶储存的有些环节会用到麻片。墙上挂着的、麻片包着的,正是朱砂烟。在那之前,田阳阳和其他人一样,也认为朱砂烟稀少,只能靠收集得来,但现在颠覆了他此前的认知。 “我每年都栽十几颗自己抽。”老师傅说。 “朱砂烟是栽出来的?”田阳阳问。 “是栽出来的。”老师傅答,随即拿出两颗烟果。烤烟和其他农作物没有什么不同,烟株开花结果,烟果里面的近千颗种子播撒,而后繁衍。 老师傅把两颗烟果交给了面前的这名年轻人,年轻人如获至宝。 至于是怎么得到的朱砂烟,老师傅已经记不清了。或许朱砂烟有其自身的生存法则,那些有潜质的种子,在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在极其微小的地方,基因发挥作用,流传下来。兜转起伏,在云南的山岭间,终于有颗种子,经过几代的磨砺,生出稳定的朱砂烟。 田阳阳对此的表达是,项目组通过基因组学的精准定位,筛选找到了基因高、表达遗传稳定的1个朱砂烟株系,且性状较好。 基 石 让田阳阳确定朱砂烟“遗传稳定”,是他在2019年的试验。 拿到烟果后,田阳阳选择玉溪的5个不同烟区播下了种子。当年三分之一的时间,田阳阳往返于这些烟区。为了不影响试验结果,他请各地烟农按照自己的耕种方式和管理习惯来管护这些烟株。 2019年8月3日,澄江九村烟区的朱砂烟率先进入初烤。和往年一样,烟叶被整齐地挂进烤房。烤房里,温度缓慢升高,再逐级下降。大概是在第五天的时候,烤房里的某些烟叶,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 第七天,初烤结束。烤房门打开后,人们看到,田阳阳选出的那些烟叶,都呈现出朱砂特质,一片片的,犹如豹纹,真真切切。 田阳阳当时人在新平,九村的同事发照片给他并打电话说:“你种的朱砂烟成了。”最终的结果也令人满意,播撒在5个烟区的种子,都长成了朱砂烟。并且,亩产与其他品种的烟叶相当。 这让田阳阳确信,朱砂烟是可以大规模种植的。除了他的试验,2019年,红塔集团还在各个烟区收集朱砂烟,当年的收购量是2.3万公斤。2020年,在这一切的基础上,红塔集团种了400亩朱砂烟。同时,红塔集团已在着手研究,如何让朱砂烟通过配方合理使用,来更好地支撑高端产品和新品类构建。 “我们目前发现,低温慢烤下,不管是它的特色还是留存度,都还是很高的。”田阳阳讲。 当下,人们很难判断,朱砂烟能否在未来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当下,它只是让这个行业再次充满想象。因为人们知道,历史总是相似的,奠定云南烟草行业地位的原料红花大金元,就是变异而来。 1962年,在云南省路南县路美邑村,烟农从大金元变异株中选出单株。而后,云南烟草誉满天下。 对原料的重视,以及他们与烟区和烟农的密切联系,是红塔集团找到朱砂烟的关键。在红塔集团内部,员工们常说的话是“卷起裤脚下烟田”。外人看,这是口号,可总有无数细节呈现出,红塔集团的根,有一部分扎在烟田里,与烟农在一起。 玉溪卷烟厂复烤二车间车辆调度员赵林恩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一年前他把镜头聚焦在江川的一对烟农夫妇身上——72岁的大爷和68岁的大娘。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大旱之年,老两口赶着牛车拉水上山浇灌烟田。两个人、一头牛、一辆车、一个水洼。大娘用扁担挑水,大爷用瓢浇水…… 现在,赵林恩已和老两口成了朋友,以兄弟相称。让他觉得开心的是,两位老人乐观,身体也硬朗。 赵林恩拍的烟农多,因为常年在各地烟田跑。在他的镜头里,有泥泞中打着赤脚的烟农,他们开心地吸着水烟桶;有烟农家的孩子,在田里与狗玩耍;他也用航拍机,拍大地那特有的红色纹理。 他拍了很多类似的朴实、祥和与厚重。 红塔集团小生态烟区,烟农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很难提炼与总结,只能去感受。 比如在雨来救村,几乎每家都养狗,但村里却总是很安静。比如,在安静、整洁的雨来救村,人们也会因为一面开满鲜花的墙,或者水塘边停在牛背上的鸟,感觉到村子的诗意。 村子如此,人亦如此。 唯有无与伦比的生态,加上无数如雨来救这样的村子,才能生产出极致的烤烟,这是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的基石,也是烟草行业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