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8月21日 星期五
第06版:聚焦红河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8月21日 星期五
泸西县以大交通促进大流通,引领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道路通 百业兴


畅通的公路网服务现代高原农业 本报通讯员 康关福 摄


希望的田野 本报通讯员 康关福 摄


泸弥高速公路英姿 本报通讯员 黄光明 摄

    本报记者 王丹

    关注

    道路通,则百业兴。泸西县地处昆明、曲靖、红河、文山四州市和弥勒、石林、师宗、陆良、丘北五县市交汇处,位于滇中城市经济圈重要节点。多年来,泸西县始终保持“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战略定力,紧抓交通建设: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召泸高速公路预计年内建成通车,泸西至丘北高速公路即将开工,泸西将成为滇中出海、红河州通达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县域内形成“县乡相联、村组相通、区域一体、四面环合”的农村公路网络,2018年,泸西县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阡陌纵横,大道通衢。泸西县以大交通促进大流通、引领大开放、推动大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缩短空间距离 激活产业动力

    临近傍晚,一辆接一辆货车沿着金马大桥开进泸西县金马镇,停在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泸西种植基地现代化蔬菜初加工中心等待装货。工人们将一箱箱新鲜采摘后经真空、打冷等一系列工序包装好的蔬菜搬运上货车。满载着泸西蔬菜的货车直上公路,开往浙江杭州。第3天早上6点,产自杭州G20峰会生鲜蔬菜主供基地泸西的各类蔬菜即被摆放货架,供杭州市民选购。

    顺畅的产销体系得益于泸西县交通的发展。

    “以前,进入基地的道路大多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冷链车与物流车无法进入4米宽的乡道,只能通过人将蔬菜背出,再装上小车拉运到柏油路上,转装货车进行配送。” 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云南泸西种植有限公司产品与工程部经理杨荣彪回忆,每到雨季,车子在泥路上打滑无法行驶,只能依靠碎石铺路才能将蔬菜运送出去,“我们必须保证每天蔬菜的运送,每年公司在铺碎石上花费近30万元。”

    随着泸西县加大配合产业发展力度,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到2016年底,3000余亩蔬菜基地内的主要道路已基本实现硬化。“物流车可以直接开进基地进行装货,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工成本。”杨荣彪说。

    6月10日,石林至泸西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蔬菜货车可直接由泸西入口上高速,经石林、昆明等地,运往杭州市场。“县内交通的改善至少为运输时间节约了半个小时,高速公路的开通,可节约一个小时的运输时间。”今年,在泸西种植有限公司上季度的成本统计中,运费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6.82万元。

    “白菜、意大利生菜、油麦菜等叶菜容易出现脱水现象,运输空间与时间距离的缩短,有利于降低蔬菜残次率,提高新鲜度,同时保证市场供给。”杨荣彪说,交通的改善为装载量17吨一车的货节约了3600元运输成本,“效益更加得以显现”。

    泸西蔬菜产业是泸西县大力发展“烟、果、菜、花、药、畜”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劳作,产品从传统的玉米、水稻变成了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在亩产值呈几何倍数增长的背后,交通为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坦途“通往”民心 助推乡村振兴

    “以前,我们村是出了名的‘尽头村’,10余公里的进村道路路窄坑多、坡陡弯急、崎岖难行。夏季大雨冲、冬天雪封路。”站在宽敞的道路上,泸西县永宁乡阿朝村党总支书记尹文兴激动地说,“现在,我们有了硬化的进村道路,还修通了‘蜘蛛网’一样的田间道路,让我们的致富金果果远销沿海地区,也让我们阿朝成了出名的‘小康村’。”

    “我们全村种植雪莲果近2万亩,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可以说是群众脱贫路上的‘明星产品’。我们村能脱贫致富,要感谢‘致富路’和‘致富果’。”从“尽头村”到“小康村”,永宁乡阿朝村因路而兴,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路通了,外来投资农业的老板也多了起来。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以“菜单式”扶贫工作思路谋划农业产业布局,在阿朝村推广雪莲果种植,并实施了产业到户补助。“经过5年多的发展,我村雪莲果产业从最初的1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2.1万亩,直接带动务工人员6.5万余人次,增收6000余万元。”党总支书记尹文兴介绍。

    眼下是雪莲果上市的时期,早在7月份已有大量客商到阿朝村预定收购雪莲果的场地,部分群众在地里就把暂未上市的雪莲果估价卖给了客商,到挖雪莲果的时候,群众又通过务工获得劳务收入,阿朝村实现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宽敞的道路不但是群众出行的“便民通道”,更是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富民大道”。今年,金马镇山口村委会山口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老勇在泸西盛赢草莓园找到了一份工作。“现在的路好走,而且到处有车子可以搭乘,从家里到草莓园只要十分钟就可以到了。”张老勇在草莓园打工每个月可获得2400元的工资收入,“加上地里种的水果,一年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受益于交通改善的村子和村民数不胜数,午街铺镇普泽村是其中之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景一去不复返,村民们有了通畅的道路,外出务工方便了,发展产业也有了出路。”普泽村党总支书记孙建荣说,“村民朱培笑家买了一辆小货车,用货车拉蔬菜卖,收入增加了,他家盖起了三层楼的‘小别墅’,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目前,泸西县已实现了100%的贫困村到乡(镇)、县城通硬化道路,为全县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保障。

    做好“公路+”文章 筑起高质量发展基石

    时下,正值泸西高原梨收获的季节。在泸西通往弥勒的“产业观光”路上,农户段文英将采摘下来的梨摆放到道路边的安全带进行销售,不少路过的游客停下车子买梨。“从修路开始,我们就跟着种梨,现在家里有600棵梨树。好的时候一天卖过90公斤梨,今年梨的价格是每公斤6元,一天就有500多元的收入。”段文英高兴地说。

    通过多年的建设,泸西县搭建起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大道”。截至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253.5公里,路网密度1.346公里/平方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100%的村小组通硬化路、通机动车。

    “我们坚持推进‘农村公路+特色产业、乡村旅游、脱贫攻坚’融合发展,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泸西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李德光介绍。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公路就修建到哪里”,借助农村公路“城乡相联、通村达组”的优势,泸西县在全省率先推广“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模式,率先开展“土地经营权+风险补偿金+新型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贷”试点,实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全覆盖。

    与此同时,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需要规划和建设农村公路,构建“连乡通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统筹抓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养老保障、社保兜底等政策落实。坚持“交通先行、产业跟进、三产融合”,依托农村公路“畅、安、舒、美”的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县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点110家,实现了从“生态脆弱县”到“生态文明县”的华丽转身。

    2020年4月,泸西县被省推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美丽公路主题试点区创建申报单位。“‘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对外连通多元化、农村公路美丽化、交通运输智慧化、综合交通协调化’的目标,着力在综合交通发展上下功夫,进一步夯实交通运输基础,为推动泸西高质量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李德光说。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