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在煤矿打工,煤矿被关闭后就闲下来了。村干部鼓励我们发展大棚番茄种植,今年我种植了七亩多,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今年40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旧城镇矿厂村村民张小林,从一名失业煤矿打工者转行在“土里刨食”,成了远近闻名的番茄种植能手。 旧城镇是泸西县的产煤大镇,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多数在煤矿打工。2017年以来,大部分煤矿企业的关闭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以后的路怎样走,怎样脱贫致富不掉队,怎样保持经济不下滑?”旧城镇一边抓好矿山复绿,一边调整产业结构,经过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引导、鼓励从煤矿分流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产业,坚持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产业,走出一条新兴的“产业+就业”扶贫路子,实现乡村经济快发展、群众增收有保障。 今年50岁的徐有发是矿厂村村民,长期在煤矿厂务工的他在煤矿企业关闭后赋闲于家,缺技术、缺资金成为致贫的主要原因。按照“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联龙头企业”的模式,矿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兵创办了一个塑料厂,自2019年5月以来,每天有近70名村民进厂子工作,包括徐有发在内的15户贫困户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工作,扶贫车间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近务工。 产业支撑是脱贫致富的基础,近年来,旧城镇围绕大山资源做好产业文章,一大批农户通过栽桑养蚕实现增收致富。“去年我养了20张蚕床,卖了6万元,今年扩大了养殖规模,效益会更好。”57岁的村民陶兴宗说。 桑蚕产业在成为全镇农户增收一大亮点的同时,也编织着广大农户致富“新丝路”。山变绿了,水变清了,钱包变鼓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旧城镇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找到平衡点,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与陶兴宗一样,旧城镇许多农户一改过去“靠山吃山”的观念和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 进入6月以来,番茄大量上市。为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果蔬交易地点零散、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的问题,推动番茄水果等农产品形成从种植到销售的专业化、系统化流程,旧城镇投资9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近40亩的两个果蔬交易市场,设置交易商铺120余间,集分拣包装和暂储车间为一体。 “农户们新鲜采摘的番茄,在家门口就能销售出去,即产即销,提高了果蔬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最大限度实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果品批发辐射到越南以及广东、广西、上海等地,为当地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镇长张云贵介绍。 时下,旧城镇番茄交易市场日均番茄交易量达200至300吨,每天都有几百人在这里打工。周边的石林、弥勒等县市和舞街、白水、圭山等乡镇的种植户也前来交易,并在旧城镇催生新建了4个塑料制品加工厂。 一个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镇正在旧城镇形成。 本报记者 王丹 通讯员 赵学勇 朱文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