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洁 王永刚/文 杨峥/图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遭受重创。大益的销售额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还出现逆势增长……8月20日至23日,由大益智库、大益商学院主办,大益文学院共同参与的“走进企业·智库专家大益行”活动在昆明启动。来自全省各大高校、科研机构、普洱茶行业经济及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30余人走进大益七号院、大益庄园、勐海茶厂,带着对大益集团的好奇,智库专家们开启了一场探索之旅。 由传统茶企迈向现代化科技企业 坐落在昆明经开区的大益七号院,带给专家们诸多新奇和神秘感。微生物研究室、代谢产物研究室、益生菌剂生产线、茶天然产物提取生产线……专家们饶有兴趣地了解了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益原素家族茶品,对其科研精神及茶产品的创新能力大为赞赏。 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林瑞介绍:“2007年普洱茶遭遇全行业大跌,为重振普洱茶行业,2008年大益集团率先从技术层面进行标准化探索。2013年,以大益博士后项目为基础的‘大益微生物研发中心’即大益七号院成立。2018年,大益集团与中国微生物领域顶级专家合作的邓子新院士工作站揭牌,其首款使用微生物制茶法制作的发酵熟茶——益原素(A方)首次亮相,目前已成功推出第三代可控智能发酵技术及‘益原素’家族系列产品,吸引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大益智库名誉院长李承祖、现任院长范建华向大家介绍了创办大益智库的初衷。2016年成立的大益智库是由全国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发起,联合东盟各国专家学者共同组建的新型独立研究机构,是跨国界、跨行业、跨学科的高端智库平台。大益智库专注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产业导向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为政府及企业提供专业的战略研究、数据研究、社会调查、市场分析等综合服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中国-东盟合作等。作为国际化的新型智库,大益智库汇聚了包括东盟国家政要、中国国务院参事、海内外知名院校专家、行业领袖在内的近百名专家人士担任总顾问、高级顾问、特约专家和特约研究员,与中外多家高端智库、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大益智库的建立,为大益向更高端科技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弘扬茶文化作为使命 在普洱茶主产区之一的勐海县,专家们走进大益集团核心企业勐海茶厂。创始于1940年的勐海茶厂,是云南历史最为悠久的茶叶生产企业。在大益集团副总裁李占文的介绍中,大益集团的发展历程被概括为茶、水、器、道4个方面。作为中国茶界的领军企业,大益在孜孜以求的探索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创新实践之道,尤其是改制以来的16年,大益在生产控制、科研创新、品牌营销、茶道文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2008年“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大益”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18年大益经典普洱茶7542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茶”第一名,2019年大益普洱茶生肖茶获云南省“十大名茶”第一名。大益普洱茶近年来还创造出一大批经典名款,如易武正山、生肖系列、孔雀系列等。 大益集团总裁助理、勐海茶厂厂长曾新生介绍,目前茶厂已发展为集原料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及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综合型全产业链茶企。“大益牌”普洱茶作为普洱茶行业中的顶尖产品和著名品牌,成为无数茶人竞相收藏的珍品。 除了科技引领和匠人精神的推动,弘扬中国茶道也一直是大益人的一项使命。2010年大益茶道院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获教育部批准的职业茶道院,致力于中国茶道师的培养和评定,同时以构建现代“茶道学”学科体系为目标,其独创的“大益八式”茶道表演成为广获好评的经典节目。 大益文学院院长陈鹏介绍,成立于2016年的大益文学院作为国内首个高端民营文学机构,得到了文坛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成立至今,陆续签约老中青三代作家50余人,秉承原创作品文学性、深刻性、探索性之先锋精神,已成功推出“大益文学”书系等高品质图书,一大批一线诗人、作家、评论家以及新锐写作者都奉献了最新佳作。培养、发现更多好的作家和作品,无愧于这个时代,是大益文学院的愿景。 声音 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王敏正:从2010年到现在的10年间,普洱茶产量从4万多吨到15万吨,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未来普洱茶会在全国占据更为重要的市场份额,规范发展普洱茶产业势在必行。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吕昭河:大益应该对产品消费群体再进行细分,作出更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年轻人都是在软饮料、咖啡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让更多年轻人接受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郑明:普洱茶要发展,首先离不开安全质量保障,其次要注重科技创新,产品线要与国际接轨。在文旅融合方面,要更突出茶的种植、游览、体验相结合。 省记协副主席何侃:未来更应该坚持科技引领发展的道路,构建普洱茶标准体系,使其从采摘、加工生产到储存销售都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为更大规模走向国内外市场铺平道路。 作家马原:赞赏“茶有益、茶有大益”的品牌立意,作为茶门外汉,9年前在南糯山落脚成为“云南人”,现在每天都在自家茶庭喝普洱茶,幸福感特别强。 省政府参事任佳、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福泉:普洱茶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融入了少数民族的生活当中,如何做好诸如茶马古道研究,布朗、哈尼、傣族等与茶息息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推广是重要课题。 云南大学教授郑宇:目前我们对茶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关于茶的科研论文不多,如何讲好茶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关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都尤为迫切。 云南大学教授杨先明:普洱茶因为可以长期保存,所以是具有时间价值的,这个价值可以伴随茶人的工匠精神不断递增。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院长刘金鑫:加强普洱茶的国际推广和交流,尤其是在缅甸、老挝、泰国、印度等国家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沿线、伊洛瓦底江沿线,能更好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