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树芬) 9月7日,记者从建水县委宣传部获悉,历时数月的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丰硕,目前已收集瓷片标本20多万片,完整标本2000多件。这是我省首次对古瓷窑遗址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古发掘,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瓷业发展历史研究的空白。 为更好地探索建水窑和保护古窑址,今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准,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建水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副所长戴宗品担任领队,对建水窑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云南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协作单位参加了发掘工作。 此次考古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目前田野工作已完成过半,大部分探方进入收尾阶段。历时两个多月的野外发掘出土的器物极为丰富,瓷器种类以青瓷、青釉青花瓷为主,并有少量酱釉瓷器。器形以碗、盘、罐、盆、瓶类产品居多,青瓷釉色淡雅,青花瓷常见纹样题材有鱼藻、青莲、石榴、牡丹、葵花、宝杵等,色泽沉稳厚重,别具特色。出土的瓷片、器物大多是明、清时期,元代的也有发现,部分遗物还在进一步考证中。 据专家介绍,云南地区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建水窑的初步发掘成果表明,除青花瓷外,同期生产的仿龙泉青釉瓷也是云南古代瓷业的产品。与历史上众多名窑不同,建水至今窑火不断,陶瓷产业薪火相传,成为建水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下一步,考古专家将拟定建水窑遗址保护利用初步建议,及时评估遗址保存现状,解释文化内涵,认定遗址价值,为建设遗址公园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