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9月18日 星期五
第08版:聚焦红河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9月18日 星期五
截至记者发稿时,今年7月开始考古发掘的建水窑遗址已发现20多条古窑遗址,出土瓷片标本30多万片、完整标本3000多件,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瓷业发展历史研究的空白——
揭开建水窑的基因密码






    本报记者 李树芬 文/图

    文化动态

    20多座古窑遗址都有名字

    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之遥的建水陶文化,在时光里与泥火相伴相生。建水形成了建水紫陶“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20世纪50年代,建水紫陶成功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1982年文物普查时建水窑被发现,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成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世人关注。但一直以来,因为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建水窑犹如“大家闺秀”,让很多陶瓷研究学者、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只闻其名却未曾见过它的真面目。

    距建水县城以北2公里处,有一个名叫碗窑村的自然村落。村中的“五彩山”区域,分布着大量的五彩瓷土,一直延续到村北的张家沟一带。因当地人长时间对瓷土进行开采,山岗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沟壑。另一侧,沿着建水土陶厂厂区向北延续500余米的山坡上,依次分布着20多处古代瓷窑,它们共同构成了建水窑遗址。

    今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准,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建水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副所长戴宗品担任领队,云南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协作单位,对建水窑遗址约500平方米范围进行发掘。

    据戴宗品介绍:“这些窑最神奇的一点就是,它们都能够认得出名字来,现在我们站的这条就叫做洪家窑。”他介绍,截至目前,发掘现场共发现20多条古窑遗址,绝大多数都能够叫得出名字来,例如大新窑、高家窑、洪家窑,“这是因为历史上就有传承,从创烧的年代开始,到现在为止,碗窑村这个地方一直是以烧制陶或者瓷为生,形成了很壮观的生态形式。”

    出土器物极为丰富

    依据目前发掘进展分析,建水窑遗址分为下窑区、上窑区两个区域,烧制产品各不相同,此次发掘区为湖广窑以下的下窑区,重点选择在洪家窑、湖广窑两处窑址进行。为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建水窑各时期的生产情况,考古队还另选了大新窑、高家窑两处窑址作小规模试掘。

    在洪家窑遗址现场,几名工人正在小心翼翼整理刚刚出土的陶瓷残片。

    戴宗品介绍:“我们现在在的这片称为下窑区,下窑区就是生产这些小型的日用器物的,比如说碗、盘、盏、罐等家里面用的日常用品,再往前走的话就是上窑区,那儿生产的就是大件的器物,就是从湖广窑开始往上,当地人也称为缸瓦窑生产区,比如说大件的坛子、瓶子、罐子等器物。”

    此次出土器物极为丰富,已收集瓷片标本30多万片,完整标本3000多件。瓷器种类以青瓷、青釉青花瓷为主,并有少量酱釉瓷器。器形以碗、盘、罐、盆、瓶类产品居多,青瓷釉色淡雅,青花瓷常见纹样题材有鱼藻、青莲、石榴、牡丹、葵花、宝杵等,色泽沉稳厚重,别具特色。出土的瓷片、器物大多是明、清时期,元代的也有发现,部分器物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现场,北京大学考古系博士研究生王筱昕手拿一件瓷片标本介绍:“这件很有趣,它的色泽是因为生烧的烧成温度不够,所以有点泛黄,如果烧成功的话,它应该是青绿色的。”她进一步介绍,这一类的青釉折沿盘,其器型来自于龙泉窑,是很典型的对龙泉窑的模仿,有花口,有折沿,外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圈足,“但这个盘子本身也有本地的一些特色,很显著的是它的外底没有施釉,但是加了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这种工艺在东南亚地区非常常见,但同时它又是用支钉叠烧的,这种支钉叠烧的方式是建水本地用来烧碗盘的一种很常用的做法。在制作中,工匠会在碗的内部用一个像蘑菇形状的圆头模子压印出莲花或者石榴样的花卉纹,在周围装饰一些点状纹饰,这很有建水特色。”

    拟建遗址公园

    云南地区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建水窑的初步发掘成果表明,除青花瓷外,同期生产的仿龙泉青釉瓷也是云南古代瓷业的产品。而且,与历史上众多名窑不同,建水至今窑火不断,陶瓷产业薪火相传,成为该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洪家窑遗址现场,考古工作者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所有出土器物都被逐一仔细清理,编号登记。随着厚厚的堆积层一点点被清理,建水窑的生产活动场景,也将渐渐清晰起来。有“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美誉的建水紫陶,其基因密码或许正隐藏其中。

    戴宗品介绍,现阶段发掘所获得的器物遗存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将为深入研究建水窑的生产时间、阶段变化、文化内涵提供坚实基础。同时,此次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也是云南首次对古瓷窑遗址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古发掘,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瓷业发展历史研究的空白。

    下一步,考古专家将拟定建水窑遗址保护利用初步建议,及时评估遗址保存现状,解释文化内涵,认定遗址价值。同时,在发掘过程中同步提取更多展示利用信息、实物,设置局部保护围墙和临时保护棚,为建设遗址公园奠定良好的基础。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