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泸水市陆续有近30000人搬出大山。 从南端的上江镇到最北端的洛本卓乡一路沿江而上,坐落在公路沿线的安置点格外显眼。高大的楼房,绿意盎然的环境,曾在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学习新技能,开启美好新生活。 从六库镇赖茂村搬迁到丙舍坝安置点的拉们身有残疾,他曾在广东打工,学会了焊锡、穿主板、焊电池、装扬声器等技术活,拥有一个蓝牙耳机加工作坊是他一直的梦想。了解到这一情况,丙舍坝安置点管委会帮他申请了50000元政府贴息贷款,腾出两间办公室作为生产车间,还为他免了水电费用。如今,拉们的“天明蓝牙耳机加工厂”已开始运营,20多名小区居民在这里上班。 丙舍坝安置点管委会主任、驻点扶贫工作队队长段雪阳说,搬迁进城后在家门口上班,既能够照顾到家庭,又能够增加收入,大家都很高兴。 称杆乡恩感思落安置点棒球扶贫手工作坊内,60名安置点群众正在飞针走线,一派繁忙的景象。生产车间于今年3月试生产,据介绍,技术熟练的工人一天收入可达135元。 称杆乡阿赤依堵村村民密小妞家里有4口人,孩子才5岁,不能外出务工。搬迁到恩感思落安置点后,勤快肯学的她很快成为棒球车间的熟练工人,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聚焦搬迁群众有事干、有活做、有收入,泸水市坚持务工就业和产业发展两手发力,设立安置点就业服务站(点)15个,通过分类、分批培训,实现搬迁群众转移就业123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080人)。同时在迁出地开展核桃提质增效、退耕还林种植花椒、特色经济林果种植6.95万亩;引进合作企业种植芒果、柑橘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2700余人;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探索建立直销直供、订单农业等模式,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成安置点电商服务站点5个,为搬迁群众提供新的就业平台。 “十三五”期间,泸水市完成了7694户2931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计划任务和314户937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工作。并承担了外县694户26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任务,共建成17个集中安置点、1个分散安置点。搬迁群众涉及8个乡(镇)、64个行政村、678个自然村。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泸水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中,做到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社会治理同步介入、基层党组织同步成立、地质灾害同步治理、后扶产业规划同步跟进。全市集中安置率达到99.61%(城镇化率达到78.8%),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共建成幼儿园9所、小学2所、中学1所,建成9个安置点医务室和1个安置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并设立便民服务中心11个;建成养老院2所、红白理事会场所16个,社区综合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本报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胡陈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