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茶志福 航天科工集团建成太空育种蔬菜示范基地,为东川区发展产业助农增收注入强劲动力;南光集团开启“赴澳就业直通车”,帮助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贫困学子实现从就学到就业的无缝对接;华东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持续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助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中央定点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创新帮扶举措,丰富定点扶贫工作内容,为昆明稳定实现全面脱贫、提高脱贫质量增添了耀眼亮色。 “科技+”增强脱贫原动力 “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每年5月,东川区乌龙镇马店村朱红点点的杨梅就悄悄缀满了枝头。 马店村海拔高,日照时间长,生长出来的杨梅个大、色鲜、味甜、汁多、核小,深受消费者喜欢。今年5月至6月,先后有5个批次、价值50余万元的杨梅从东川发车,跨越2500多公里送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院属17家单位,让该院1万余名职工再一次品尝到产自东川贫困地区的新鲜时令水果。 这是航天科工集团用实际行动践行央企社会责任,用心用情开展定点扶贫的一个缩影。 据航天科工集团挂职干部、东川区副区长秦智韬介绍,航天科工自2013年定点帮扶东川以来,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088万余元,引入各类帮扶资金274万余元,捐赠价值80万元物资,累计采购东川面条、火龙果、杨梅、七彩花生等农副产品价值1186万余元,并通过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帮扶措施,为东川脱贫摘帽、防灾减灾等提供助力。 充分利用智慧农业方面的科技优势,实施了太空育种蔬菜示范基地、智慧农业节水灌溉、农业产业冷链物流及初级加工中心等产业扶贫项目12项,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大户,大户带动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农户的模式,向各乡镇推广,带动贫困户增收。太空育种蔬菜示范基地是航天科工援建东川的第一个产业扶贫项目,主要运用太空育种技术,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2018年在乌龙镇碑棋社区实施的太空蔬菜基地及智慧灌溉项目,两年来共创收25万余元。 在乌龙镇,智慧农业引水灌溉示范工程广泛应用于杨梅、蔬菜、软籽石榴等种植基地,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业产业冷链物流及初级加工中心项目,则解决了农产品包装、储存等问题,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业综合效益。为打通产业增收和消费扶贫“链条”,航天科工采取“以买代帮”方式,在北京组织东川特色农产品消费扶贫推介会,积极推荐东川优秀商户入驻央企消费扶贫电商平台“航天科工馆”,全力帮助商户扩大销路,帮助农民增产又增收。 同时,借助通信技术研发优势,在东川实施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坝塘水库地灾及水情监测系统、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站等科技扶贫项目。其中,为东川区“量身打造”的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实现一个平台统一指挥联动,极大提高了重大险情出现后信息采集、管理、指挥的效能。 “南光+”扩大帮扶朋友圈 “励志笃行,不负韶华。”近日在禄劝县翠华镇举行的励志座谈会上,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南光集团为翠华镇2020年考取一本及中、小学学业水平测试中成绩优秀的93名贫困学生发放了30万元助学金。 “集团先后派出2名同志到禄劝挂职担任副县长,派出3名同志到禄劝任驻村第一书记,为禄劝脱贫攻坚躬身践行、出谋划策、引资助力,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南光集团挂职干部、禄劝县副县长吴振华说,自2012年与禄劝确定结对帮扶关系以来,南光集团从产业、就业、教育等方面积极发动爱国爱澳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已累计投入定点帮扶资金2280万余元,引进帮扶资金60多万元,共实施扶贫项目32项,成为连接澳门社会与云南贫困地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创新就业帮扶模式,着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2017年,南光集团与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签订“赴澳就业直通车”校企合作项目,先后招聘龙世光、赵梦军等26名禄劝职高毕业生到澳门就业。龙世光进入澳门新时代巴士公司就业,月薪超过1.5万元,先后寄回家20余万元,帮助家里盖起了崭新的小洋楼,彻底摆脱了贫困,龙世光的父亲还主动把贫困补助让给了其他贫困家庭。该项目还示范带动很多辍学学生重新回到职高校园,有效促进了禄劝的教育扶贫工作。 开启“南光+”帮扶模式,扩大定点帮扶朋友圈。争取澳门社会组织、团体、志愿者、市民等公益力量积极参与定点扶贫,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2017年将港澳热心人士组织的“黄土高原·中国偏远山区助学计划”引入禄劝,资助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共资助129人次发放助学金25.8万元。2019年引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红旗梦想自强班”帮扶项目,对禄劝贫困学生连续3年提供每人每年2000元的助学金,目前“红旗梦想自强班”共有2个班100名学生就读并享受助学金。 响应“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工作思路,开拓通往澳门的全新销路,帮助岔河脐橙、禄劝野生菌等成功进入澳门市场,实现了禄劝产品直接出口澳门零的突破。此外,投入帮扶资金262.17万元,按照出口澳门标准,在禄劝种植脆枣、沃柑、蜜桃等特色水果共320亩,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增收的同时,为禄劝农产品生产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南光集团还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村补齐发展短板,共实施了发明村400米道路硬化、茂龙村2.1公里道路硬化、新华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等1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教育+”延伸精准扶贫链 今年暑假期间,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寻甸县开展“‘我是小小科普员’——启智赋能科创营”活动和“探究脱贫攻坚背景下传统农业转型新模式——以寻甸县云龙村玫瑰产业为例”社会调研,他们不仅化身科普员,给山区小学的孩子们带来有趣的科普知识和科创体验,还边调研边做起了带货主播,在拼多多平台为寻甸的特色玫瑰花茶进行直播推介。 华东理工大学挂职干部、寻甸县委常委、副县长董玉国说,华东理工大学自2012年定点帮扶寻甸县以来,始终秉承“寻甸所需、华理所能”的原则,不断拓展帮扶领域和深度,先后组织学校系统、校友企业、公益组织等与寻甸签署10余项扶贫协议,持续开展“教育+”系列行动,直接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1200余万元,助力寻甸实现脱贫摘帽,有序衔接乡村振兴。 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精选力量支教、开展社会实践、实施招生倾斜、打造科普基地、捐赠教育物资等方式,帮助寻甸夯实教育基础,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提供智力支撑,帮助寻甸培育党政干部和技术人才,增强干事创业能力,并协助成立寻甸县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中心,遴选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蓄积乡村振兴力量。同时,帮助寻甸建立电商孵化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品销路,助推产业发展。下一步,学校将全力完成每年投入帮扶资金200万元以上、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200万元以上等“6个200”规定动作,最大限度助力寻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与华东理工大学相比,华东师范大学是定点扶贫的“新兵”。据该校挂职干部、寻甸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彦垒介绍,学校自去年8月和寻甸建立定点帮扶关系以来,始终聚焦教育帮扶主阵地,加速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校县合作成效明显。 李彦垒说,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专家为寻甸“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编制提供专业咨询,并充实寻甸乡村振兴智库,为全县的发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携手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精选19款寻甸农特产品,通过“e帮扶”、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展线上推介,帮助寻甸销售农特产品。在校内开设“精准扶贫菜肴供应专窗”,推出“海派滇菜”,设置扶贫商品专柜,引导广大师生参与消费扶贫。截至9月初,已采购和推销寻甸农副产品480万余元。接下来,学校将持续打造“教育+”立体化帮扶体系,全力开展好教育帮扶、智力帮扶、产业帮扶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