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带头做示范、我们跟着党员干,党的政策真正好,小康生活已来到……”这是姚安县光禄镇草海彝村群众自编自唱的一首歌谣内容。 近年来,草海彝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聚焦难点堵点痛点,找准富民增收的重点亮点,建起民族团结议事厅,成立9个民族代表为成员的村民议事小组,以“议事代表+党员提议”和“党总支班子+议事小组商议”的模式集众智,让解决问题的办法出自村民议事小组商议,让推动落实的治理在“自转+公转”中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借助“‘十不准十提倡’村规民约”“草海村环境卫生、垃圾清运费管理办法”等措施制度力量,通过不断开展“党员示范责任区”“家规家训进百家”“户清洁、组收集、村转运”“四季暖心工程”等行动,充分凝聚党群力量,有效促进村级决策科学化、村务管理制度化、社会治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常态化,真正实现问计于民、议事于民、自治于民,架起了党群同心同向的桥梁。 村里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草海彝村的环境卫生从“脏、乱、差”转变为“洁、净、美”,爱护环境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子也从负面典型一跃成了全县乃至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样板。 环境美了,日子更要富足。借着脱贫攻坚的开展,草海彝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帮扶下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生产,引进绿波蔬菜种植公司,将全村1300亩土地集中流转建蔬菜基地,建立“就近务工+传带务工+组团务工”模式,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全村在蔬菜基地就近务工160余人,向县外输出劳动力600余人。在此基础上,村子还积极争取资金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采取“村干部+党员”带头养、“合作社+协会”指导养、“规模化+散户”互助养、“筹资金+技术”投入养等模式,大力发展特色肉牛养殖。全村肉牛现存栏1800余头、年出栏900余头,实现了“土地全转、产业全有、务工全包”目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员脱贫。 自2017年以来,草海彝村连续3年被姚安县表彰为“产业发展红旗村”和“美丽乡村红旗村”,2019年12月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本报通讯员 李晓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