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守伦 张虎 文/图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邓涛等专家,正式对永胜县顺州镇板桥村委会河东村民喻荣昌于2009年在一块岩石上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作出鉴定结论,证实这是一块蛇颈龙化石。这块珍贵的蛇颈龙化石,现藏于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将对其进行修复和封固保护。 云南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遗存,是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宝库。在玉溪澄江帽天山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群,距今5.3亿年。寒武纪早期,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突然在海洋里大量出现,澄江化石记录了这段特殊时期生物群的全貌,成为迄今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澄江化石群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和“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此外,云南还有1亿多年前的“禄丰恐龙”化石,展现了远古动物界的繁荣。 在丽江市永胜县这块古老土地上,也遗存有大量地质时代古生命的化石,曾在顺州镇州城、板桥出土了大量贝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以及在期纳镇果园村大团坡、涛源镇白塔箐等地出土东方剑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邓涛认为,永胜县发现的这块蛇颈龙化石,骨骼已经全部石化,现存部分主要为脊椎、肋骨、股骨等化石。整块岩石重3吨左右,宽1.9米,高1.4米,厚0.85米至1.10米,呈不规则状,形成化石的动物部分,高1.45米,宽1.06米,化石保存比较完好。 根据中科院专家和相关文献介绍,蛇颈龙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出现,到1.5亿年左右的侏罗纪遍布海洋,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与恐龙一起灭绝。根据对其化石研究表明,蛇颈龙的体型巨大,应该是当时海洋中的霸主。它的外形像一条蛇穿过一个乌龟壳,躯体宽扁,尾巴较短,颈长似蛇,故名蛇颈龙。 蛇颈龙生活习性似现代海狮,基本是在海洋中生活,头虽偏小,但口很大,口内长有很多细长的锥形牙齿,以鱼类为主食。蛇颈龙身长一般3~5米,有些种类的身长达11~15米,个别种类达18米。蛇颈龙四肢为适于划水的肉质鳍脚,使其既能在水中往来自如,又能爬上岸来休息,属海生爬行类的统称,是一类适应浅水环境中生活的类群。 在蛇颈龙生活的中生代,陆地上的统治者是恐龙。鉴于外观上脖子长的特征,以及同属爬行类,人们很容易将蛇颈龙与恐龙混为一谈。实际上,蛇颈龙和恐龙是完全不同的生物。恐龙的后肢是从腰部垂直向下立于地面,而蛇颈龙是向身体两侧伸展;恐龙的脚足有脚趾和脚爪,而蛇颈龙的脚足则与海豚脚足相似。 永胜发现的蛇颈龙等古生物化石及其出土地点,不仅在探索生命起源及地理变迁方面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也可以成为探索学习古生物和古地质知识的文化旅游景观。 (作者1单位:丽江旅游研究所 作者2单位:永胜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