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第06版:读书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书房一角
为中国文化史叙述别开生面


    郑千山

    1931年,由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陈衡哲主编的《中国文化论集——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想象》由中国太平洋关系学会出版并提交给了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关系学会第四次年会。由于原书是英文出版,国内读者很多并没有机会读到这部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翻译出版了这部书(王宪明、高继美译),让中国读者读到并了解到了“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想象”。

    这部书所收文章,内容广泛,论述精到,几乎涉及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教育、考古、生物、地质、哲学、艺术等等多门类学科,而文章的作者们,全是当时中国各领域的一流学者与文化名家如蔡元培、胡适、丁文江、赵元任、李济、陶孟和、朱启钤、任鸿隽等。由于写作时面向的读者是西方人,所以全书主要围绕西方流传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几个观念展开,其中特别批评了西方关于中国文化“停滞不变”“保守排外”“缺乏宗教情感”三个观念,中国的学者们认为中国文化一直在变革,吐故纳新,从不拒绝外来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感,其包容性和革新性,正是中华文化不断强盛的根源所在。 

    陈衡哲在前言中说,这部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幅中国文化的生动图像,而它从思想史的角度,典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时对中国文化的清醒认识:中国文化不是什么“停滞不变”,而是以静制动,中国文化的本质何在?这是需要认真梳理、认真思考的问题,从社会结构、婚姻与家庭、道德标准等方面入手,理性分析,中国文化不仅能够“取”,同时也能够“予”,这正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之源。 

    时隔将近一个世纪,对于中国文化的反思,其结论与今天所看到的基本还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部书现今读来依旧令人感奋,令人沉思的道理!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