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次里春初家的院子,院里绿意盎然,二层小楼前的棚架上挂着罗汉果。在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念萨村车里各小组,春初一家的生活就是当地百姓脱贫后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春初家脱贫已有两年。2016年,春初的弟弟考上了大学,学费让家里的经济变得更加紧张。那年秋季,村党委把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送到春初家,兄弟俩享受到了省发改委争取到的“芙蓉助学金”,此后又陆续得到了团县委的教育扶助资金帮助。春初大学毕业后,一边在村委会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上班,一边备考公务员,弟弟明年也将从青海大学藏医系毕业,父母在村里牵头的藏香猪养殖项目上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春初说:“民生关切到我家,党的好政策解决了大学里的生活困难,减轻了父母的压力,我们一定会为新生活努力奋斗。” 多年来,拖顶乡聚焦民生短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把民生关切送到千家万户。 拖顶乡中心幼儿园的青次木老师说:“我在3个村的幼儿园任过教,以前只能用村里小学的旧校舍。如今,孩子们不仅有新校舍,还能从中班开始享受14年的国家教育补贴。”今年11月5日,在原有基础上翻新修建的拖顶乡中心幼儿园投入使用。两年前,拖顶乡七个村全部实现“一村一幼”,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拖顶乡新添了校舍和一批设施设备。 针对高原慢性病知晓率、控制率低的特点,拖顶乡卫生院帮助患者使用电子信息平台及时反馈情况,在医患之间建立起联动合作机制,做到“慢病有养”。同时,加强健康知识普及宣传,转慢性病治疗为预防。 “现在我们是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了。”拖顶村哥地卡小组的竹玛说,因患肺心病常到香格里拉住院,离家远,她常常记挂家里的农活。“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乡卫生院就能享受和大医院差不多的条件,还能报销90%的费用,也不耽误家里生产,我算是放心了。”卫生院副主任医师扎央尼玛介绍,正在新建的乡卫生院将于2021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能够辐射金沙江上游各乡镇的中心卫生院,软件硬件设施再上台阶,彻底解决基层卫生院医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拖顶乡的海拔落差较大,从河谷到高山的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居民居住分散,在旱季山区常出现人畜饮水困难。以前,海拔3050米的大村村尼木顶格小组饮水水源为山泉水,在每年的1月到5月,水量仅能满足人饮需求,牲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只能“靠天吃饭”。乡政府和德钦县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后,决定利用当地光照充足的优势,在尼木顶格打造德钦县第一个绿色智能光伏提水站,以解乡亲们燃眉之急。 拖顶乡水管站职工鲁茸江初说:“提水站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后,尼木顶格200多人的生活用水和150余头牲畜用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没了后顾之忧,乡亲们投入生产的热情更高了。” 本报记者 唐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