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芒卡镇的佤山,漫山的沃柑挂满枝头。正是这片果林,让芒卡镇村民沙凤美的日子越来越好。 “在这里打工,不仅有收入,离家也近。”沙美凤是“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受益者。2019年7月,临沧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建设任务,加大投入力度和帮扶工作,助力边境农户脱贫奔小康。 “我们通过构建路网、经济、党建‘三个体系’,打造产业村、旅游村、较大村、口岸和边境贸易村、遂行军事任务村‘五种形态’,实施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兴边富民‘五大工程’,使边境村一跃成为全市最漂亮的村寨。”临沧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肖涛介绍。 “让越来越多沿边村寨富裕起来”,这不仅是临沧的选择,也是我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出的又一个举措。 今年4月起,我省选择30个抵边自然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计划到年底,打造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可借鉴、可推广的边境小康示范村,并为未来边境小康村的全面建设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示范村建设推进情况如何?未来还应从哪些方面着力?边境村寨如何实现由脱贫向振兴跨越?委员、专家们纷纷建言支招。 省政协民宗委主任李红民介绍,在今年4月出台《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方案》基础上;7月,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用3年时间,将373个抵边行政村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新时代边境小康村。今年30个“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承担着为全省下一步推进小康村建设摸清情况、积累经验、确定标准的任务。 民革省委委员、撰赋企业营销策划工作室总经理李军认为,边境小康村建设既是实现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源泉和活力,更是对外传播影响力、地位、荣誉与尊严的体现。 经过实践探索,肖涛认为边境村共同具有产业、旅游、边贸优势,应扬长避短,找准“富”的支撑,打造产业型、旅游型、边贸型“三型村庄”形态,稳步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 “边境县都是多民族跨境而居的地区,培育出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产业,要按照‘一寨一策、一村一特、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思路发展特色产业,着重围绕‘乡土农’元素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使之成为边民增收就业的抓手。”民革云南省委秘书长金昊建议。 农工党云南省委副主委何云葵认为,应不断促进山区产业与边境贸易相结合,增强“靠边吃边”增收引擎。她建议,要推行“一口岸多通道”模式,以口岸为中心延伸至两个边民互市点,增强口岸带互市、互市促口岸动力循环,推动边民互市贸易向综合性、多元化贸易转变,促进边民互市从“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变。 “边境小康村建设不是另起炉灶建设一个新村,而是要在尊重村寨固有价值基础上促进传统村寨价值的提升。”李军对此建议,一方面可通过发展“边”字牌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放大价值,另一方面把边境生态、生活、民俗等价值转变为财富资源,赋予村寨新的价值和功能,开创“价值带入、连片发展、聚合效应、良性循环”的振兴发展态势。 委员们一致认为,所有发展的前提,在于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勐海县医疗保障局副局长玉班坎对此建议,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形成有效合理共同补齐短板的合力,在建设指标上不搞一刀切,在建设项目上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要对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给予全额贴息或提高贴息比例,特别是在县城通高速的基础上实现边境乡镇通二级路,加快信息化建设,消除信息网络盲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供销社主任陶自强建议。 此外,委员们还提出,边境村寨承担着“守边固边”重任,需要一方面整合用好政策,加大人财物培养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有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意识主动参与家乡建设,从而担负起守边固边兴边的职责。 本报记者 张潇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