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深入推进“党建+滇池治理”,依托“网格化党建”织密河道管护网,将辖区10条河道划分为62段,组织970名党员分段包干,对包干河段进行无间断巡查管护。同时,建立党员干部挂钩联系河道周边企业和“微信拍、随手晒”环境问题监督反馈机制,指导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建拼图”“行走党课”等丰富多样的保护滇池环保志愿服务,锻造出党建引领滇池治理的“红色护盾”。 这是官渡区不断深化“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工作,大力实施“红色先锋·一街道一品牌”城市基层党建示范领航覆盖提升工程,全面丰富“党建+”内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官渡区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核心作用,突出优化产业转型、片区开发、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实施路径,着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官渡区奋力打造昆明城市新中心、高标准建成综合枢纽重要承载区、高起点建设开放发展引领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优化统筹布局 旗帜鲜明抓城市党建 官渡区坚持高位统筹、系统推进、开放融合,将城市基层党建融入中心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 做好顶层设计。把“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作为“一号课题”,研究制定了《“一核多维、共建共享”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实施意见》总纲性文件,配套出台了“1+7+N”系列文件,并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完善多部门融合发展、协同发力、系统推进的有效机制,从整体上把稳城市基层党建“方向盘”。 坚持“书记领航”。首要凸显区委“高站位、揽全局”的“一线指挥部”作用,重点发挥街道党工委“抓协调、强服务”的龙头职能,关键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能力,建强社区党组织重民生、强自治的战斗堡垒,以实施城市基层党建“书记领航”项目为抓手,真正把城市党建“凝心聚力”工程做实做细。 完善共建机制。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8个街道全覆盖成立“党建联盟”,68个社区成立“大党委”,构建区、街道、社区、居民区(小组)、楼栋五级联动体系、制度体系,实行机关党组织、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报告”,推动机关、中小学、“两新”组织等各领域700余家党组织融入区域化党建,打破各自为营、互不协作的“门户壁垒”和部门单打独斗的状况,实现资源整合、协调联动。 夯实工作责任。制定区、街道、社区三级书记“责任清单、项目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健全基层党建责任落实体系和问责办法,把城市党建工作纳入各级书记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强化党建监督员、第三方督查等制度,层层压实责任。 深化强基固本 筑牢城市党建战斗堡垒 官渡区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注重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影响力。 持续做优达标创建。按照先规范再示范的工作思路,区级领导挂钩联系基层党支部,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积极开展支部规范化建设,全区累计达标党支部993个,创建市级四星级示范党支部58个、五星级示范党支部35个,创建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4个。 抓强抓牢“领头雁”工程。狠抓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提升,紧贴社区建设,采用实地观摩、跟班学习、异地培训等形式,强化城市基层党建主题培训,让理论知识转化为社区工作实践。大力创建名师工作室,全面推广“小巷总理工作室”。成立青年人才党支部学院,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平台资源,依托党建、社会治理专家数据库,通过定期集中、挂职锻炼、轮岗交流、项目设计等培训形式,储备社区后备力量,为“两委”换届奠定坚实基础。 筑牢思想宣传阵地。建立“街道党校”“机关党校”“社区党校”“商圈党校”“社会组织”等群众身边的党校,开展“百名典型上讲台”“千堂党课下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 提升智慧党建水平。建立区智慧党建大数据智慧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预警,拓展平台管理、教育、服务、督查和指导功能,绘制党建地图,建设党建质量“晴雨表”——基层党建质量指数体系,设置关键党建指标,通过6大类17个指标将示范社区创建、社区“大党委”、红色物业等工作纳入指标细化,对全区900多个党组织党建工作分色定级评价,结合每月先锋指数报告、党员积分管理等工作,对2万余名党员实现精细化管理。 细化创新引领 增强城市新中心发展动能 为克服党建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官渡区以创建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工程为抓手,在8个街道实施“一街道一品牌”城市基层党建示范领航项目创建全覆盖,力求在全区上下形成突出中心、各具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效应,推动自贸试验区、城市新中心建设稳步向前。 聚焦经济发展。围绕重点开发项目、产业优化、连片开发、自主创新等工作,打造关上街道“党建+城市建设”、金马街道“党建+产业发展”、小板桥街道“党建+片区更新改造”、矣六街道“党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党建品牌。围绕新亚洲体育城星都总部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建立“自贸试验区人才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等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主心骨作用。 紧扣环境提升。以提升物业管理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为出发点,开展太和街道“党建+社会治理”、吴井街道“党建+物业管理服务”、六甲街道“党建+滇池治理”创建,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题,创建党建引领滇池治理“红色护盾”品牌,推广太和巷“红色楼院自治共同体”经验模式,打造北京路党群服务中心、“红色Yi家”、临江路党建示范走廊等党建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滇池保护治理等各方面工作水平。 致力文化传承。官渡街道开展“党建+文化传承”创建,将文化产业发展、社区氛围营造、满足居民文化需要相融合,依托官渡古镇、艺术家园社区资源优势,丰富“古渡渔灯”“汉文化体验馆”以及“云南说”剧场、“挂渔灯、祈平安”民俗体验等活动,引导艺术家等人才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官渡对外开放的“党建+文化传承”名片。 强化民生福祉 推动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 官渡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统筹做好城市运行、社会治理、矛盾纠纷等工作,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治理优质高效。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项目模式,让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落地社区,第三方督导、评估全程跟踪,参与党组织服务群众项目全程督导,290余个服务群众项目让近3000万元专项资金得到有效释放。成立社会工作学院,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管理决策、督导支持、实务服务三大社会治理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专业社工培养。 强化机制筑牢基础。全面推行“群众需要、书记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问题哨、服务哨、攻坚哨、应急哨四类哨源为重点,明确46项情形和标准,实行“问题收集——书记吹哨——处理反馈”闭环管理,做到“一哨一考核”“吹哨全留痕”,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今年以来,全区共吹哨8325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市容环境、公共设施、乱点乱象等问题。 创新方式激发活力。聚焦老旧居民小区物业服务,引入多种服务模式,百大城市理想、曙光小区“U循环”、“幸福邻里”小区3个项目被评为市级“红色物业”示范小区。在世纪城、新亚洲体育城区等4个大型社区开展试点工作,依托网格化党建工作模式,成立官渡区社区民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公益微基金,撬动社区商业参与区域共建共治,有效解决大型社区“小马拉大车”问题。 下一步,官渡区将坚持完善党领导社会治理工作的制度体系,紧扣昆明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持续深化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工作,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全力推动官渡区城市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官组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