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背篓,72岁的茶玉珠顺手抓起一把草,两三步走到牛厩旁,20多头牛朝他围了过来。 2010年7月,家住在珠街乡子堂村的茶玉珠成为昌宁县湾甸乡第一批小湾电站失稳区移民,和他一起迁来的移民有110户400多人。 “移来前全家3口人一年的收入不超过6000元,现在6口人年收入少说也有12万。”茶玉珠笑着说。 移民到湾甸乡后,茶玉珠开始发展养殖业。起初他养了5头水牛,8个月后他用卖水牛所得的40000多元钱,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买回48只大耳朵肥羊,率先将这一品种引进湾甸养殖。2013年,他又买了14头老品种黄牛饲养。 3年后,他花10多万元购进了7头西门塔尔牛,现在已发展到28头,其中14头能繁母牛。“一头小牛长到3至4个月,就可以卖到1万多元。正常情况下,每年每头母牛仅产一头小牛收入就有14万元。”茶玉珠捋着胡子笑眯眯地说。 今年,茶玉珠的儿子种了10亩豆子、3亩辣椒,按市场价估算,收入有望突破15万元。 昌宁县是小湾水电站建设工程第二大淹没影响县,涉及两江四岸4个乡镇17个村130个村民小组。淹没澜沧江56公里、黑惠江23公里,水库淹没处理总面积48.22平方公里。 自1993年小湾移民工作启动以来,昌宁县将小湾移民分为“四个批次”实施搬迁安置,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2.14亿元,搬迁安置移民1284户5225人。 从2008年第一批移民落户昌宁县湾甸乡大城村至今已12年。在这段时间里,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已步入“正轨”,发展步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龙海金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