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1月10日 星期日
第03版:要闻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1年01月10日 星期日
留得住乡愁 稳得住乡亲


    “以前是独门独院的木板房,现在是独门独院的两层水泥房,院子里有一块菜地,许多老朋友和邻居都搬过来了,我在蔬菜基地上班,收入也更高了。”近日,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珠海小区(易门箐),来自弩弓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熊玉全向“粤滇扶贫协作”联合采访团介绍自己搬迁后的生活状况。

    时光退回到5年前,熊玉全可是坚决不搬的“钉子户”。曾参加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工作的弩弓村党总支副书记和利华说:“当初动员了十几次,给他算经济账、‘子孙账’都不听,直到让他看到建起的新屋,他才同意搬出来。”

    在通甸镇珠海小区(易门箐),小区中央广场上的白族照壁、整齐的木栅栏围起的小院、小院里种植的各种蔬菜、普米族风格建筑上精致的雕花门窗、专门修建的烤火房等设施,都是促使熊玉全下定决心举家搬迁的重要因素。

    “考虑到搬迁会对当地群众几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影响,我们在安置点设计之初就设想了这样的庭院和‘微菜园’,建设一些类似广场的公共空间,创造一个搬迁群众熟悉的环境,确保他们快速融入。”珠海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易门箐项目负责人姚磊介绍。

    入住通甸镇珠海小区(易门箐)后,熊玉全夫妇在小区里都有了公益性岗位,妻子还在蔬菜基地上班,家庭年均收入能达到7000元。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甸镇高度重视搬迁农户的后续扶持发展,开发了中药材种植和肉牛、肉羊、蛋鸡、生态土鸡养殖等项目,将834户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原居住村的产业或其他帮扶计划。

    在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珠海社区),来自自基村的搬迁群众李跃昌扒正在院子里擦拭着新买的摩托车。

    “搬迁下来后,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李跃昌扒说,“原来一家人住着木板房,夏天会漏雨,冬天只能围着火塘取暖。交通条件差,大家不敢骑摩托,也没钱买。”

    维拉坝由维拉河冲积而成,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难得的一块平地,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坐落于此,这里居住着741户2298名搬迁群众。

    为将搬迁群众原有的邻里关系保留下来,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造性地采用“新合园”设计理念,4栋3层小楼形成一座“合园”,并贴心地采用低层设计,让群众依旧可以看到远方的碧罗雪山与怒江峡谷地带的天际线。搬迁群众通过共享院落统合在一起,保留了原有的邻里关系,留住了乡愁,增进了感情。社区里还建有医院,方便搬迁群众日常看病就医。

    “现在有个小病,走几步路就可以看医生,骑摩托车10多分钟就能到镇上的卫生院。”李跃昌扒说。

    “要留得住乡愁,稳得住乡亲。”珠海建安集团有限公司怒江项目总指挥张荣玺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在满足搬迁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稳住搬迁群众的身、留住搬迁群众的心,留住农耕文化的脉络,更留住永远的乡愁。”

    本报记者 普孟秋 杨苑 赵家琦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