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最近,深圳市检察院召开“问题童书”检察公益诉讼听证会,共同探讨如何解决少儿图书中的诸多乱象。深圳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林雄诚恳地表示:“开展‘问题童书’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履行检察职能的具体行动。” 此事的起因是,部分家长和人大代表向深圳检方反映,部分正规出版的少儿图书或漫画作品存在内容失格、三观不正、情趣低下等现实问题。深圳检方认为,少儿图书是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少儿图书存在问题,将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故经报上级检察院批准,该院对“问题童书”进行公益诉讼立案调查。 “问题童书”公益诉讼可以多些。这一方面是因为,“问题童书”乱象纷呈,数量并不小。据深圳检方通过排查发现,目前少儿图书读物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内容血腥,渲染暴力;情欲描写,少儿不宜;三观不正,情趣低下;传播谬误,违背科学;童书“不童”,定位混乱;虚假宣传,不当营销。这般现实,正在侵蚀孩子的精神世界。 另一方面是因为,清除“问题童书”不能仅依靠家长发现与举报。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络电商,童书交易量都比较大,仅靠家长发现与举报远远不够。整治“问题童书”需要全社会行动,从家长到学校,再到教育、文化执法等部门都应加强合作、有机联动。其中,各地检方对“问题童书”全面排查,提起公益诉讼,也是重要一环。 检方对“问题童书”提起公益诉讼,是直指源头的治理办法,可以形成倒逼作用。“问题童书”的出现是作家、出版社、书商良莠不齐,审核不严、急功近利的结果。实践证明,对“问题童书”进行舆论谴责几乎没用,很难起到“伤筋动骨”的效果。相关方面在这本“问题童书”上栽了跟斗,就会在下一本上故技重施。因此,要用公益诉讼让相关企业与人员尝到法律代价,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目前,公益诉讼已被运用到许多领域。图书尤其是童书出版,也需要更多公益诉讼来“排雷”。当一些作家、出版社、书商被提起公益诉讼,在无形中他们就相当于进入一个“有毒”童书的黑名单,治理“问题童书”的效果或许会更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