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1月16日 星期六
第08版:科教卫生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1年01月16日 星期六
科研人员以梭砂贝母研究成果为例呼吁
减少过度采集野生生物资源

    本报讯(记者 季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科研人员开展合作,选取梭砂贝母为研究对象,就商业采挖对野生植物潜在进化影响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人类的采挖活动很可能带来了梭砂贝母的色彩进化。

    人类活动常在不经意间改变着自然,甚至影响野生生物的进化方向。人类捕猎、采挖活动对生物进化可产生非常直接且快速的影响,其产生的选择压力远超其他自然力量。梭砂贝母是生长在我国西南高山流石滩上的一种贝母属植物,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川贝”的重要来源,其地下鳞茎长期遭到大量采挖。

    研究人员发现,梭砂贝母不同群体具有显著的体色差异。在某些群体中,呈现比较正常的绿色;而在另一些群体中,植物与背景融为一体,非常隐蔽。由于贝母属植物具有很强的化学防御,体内富含生物碱,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动物取食。研究者推测,因梭砂贝母具有一定商业价值,人类的采挖活动很可能驱动了梭砂贝母的进化。采挖者并不在意贝母的色彩,但他们的搜寻和采挖过程却影响了植物的色彩进化。经过进一步评估伪装程度与采挖强度、采挖难度的关系,研究人员发现,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贝母伪装越好;越是容易采集的梭砂贝母群体,其伪装越好。

    据介绍,每获得一公斤贝母干燥鳞茎,意味着超过3000株贝母属植物被采挖。对此,研究人员呼吁,减少对野生生物资源的过度采集。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