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1月12日,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重要提醒,要求市民春节期间合理安排行程,尽量选择就地过节,减少不必要的出行。此外,石林彝族自治县、马关县、通海县、易门县、河口瑶族自治县等地也先后发布类似提醒。1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呼吁,在春运期间要尽量做到非必要不出行。 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能不能回家?如何回家?是游子们最关心的事情,也牵动着亲朋好友的心绪。但在国内呈现零星散发病例、局部聚集性疫情连发态势的现实语境下,昆明发出尽量“就地过节”的倡议并不意外。在这之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倡议“就地过节”,还有多地对在外游子发布了“非必要不返乡”的公开信,“就地过节”应该会成为今年春节的关键词。 从情感上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许多人的共同认知,这是最为朴素也是最为真挚的感情。源于此,对于“就地过节”的呼吁与倡导,很多人在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但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现实下,每个人除了要算小账之外,也要算大账。春节的人员流动,会加大疫情防控的风险与难度,不利于遏制疫情的蔓延。当此之时,对疫情防控来说,的确应有“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意识。一旦失守,不仅意味着疫情防控工作要成倍增加,更可能导致社会生产生活停滞,更对应着难以预估的人力物力损失,甚至可能是生命的陨落,这样的代价,谁又能承担得了呢? 倡导“就地过节”,这是眼下最理性的选择。但倡导之后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跟上。“就地过节”的背后,会衍生很多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更是如此。近年来,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实施“就地过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怎么办?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同样的,对身在城市的居民来说,春节期间的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的物资储备,到底够不够?能不能保障?这意味着,发出“就地过年”倡议后,需要做好的后续保障工作不少。 后续保障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人群很多,涉及的机构更是不胜枚举,从企事业单位到学校,从社会组织到政府部门,都需要为做好 “就地过节”的“最后一公里”而努力。积极配合“就地过节”是每个人的义务,但对相关部门来说,也应积极作为,免除各方后顾之忧。同样的,在不可避免的“人员流动”背后,也应做好防范工作,如返乡、返城有何要求、如何报备?需要不需要核酸检测?等等。这一系列的工程,都需要有明确的答案。 “就地过节”兹事体大,但“留人”重在留心。对各级各部门来说,还需要精细谋划、精准施策,让“就地过节”从简单的倡议变成人性化、可操作的过节指南,最终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为疫情防控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