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百名好支书 “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才能在群众心里扎下根。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我们如果不帮群众干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老百姓就不会满意。”作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镇怒那村的党总支书记,一直以来,李红青始终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心中时刻装着群众的冷暖苦乐。 2001年,怒那村老盘海小组存在山体滑坡隐患,需要全体搬离,形势危急,延缓一天就多一分危险,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搬迁任务,李红青主动让出自家20多亩稻田解决了搬迁难题,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抢在雨季来临之前,让300多名村民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新房。 土卡河公路雨天泥泞路滑,晴天灰尘弥漫,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在土卡河公路和木嘠通组道路2018年的改扩建中,面对重重困难,李红青带队坚持挂图作战、逐个击破,成立公路建设协调委员会,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分段包保措施,以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方式,积极发动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无偿征收承诺书,并主动无偿让出自家30亩橡胶地。通过多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实现97户农户的500余亩橡胶等经济林地“零补偿”征收,最终老百姓口中的土卡河22公里“高速路”、木嘠通组道路均成功改扩建并提前交付使用。 “脱贫攻坚干不好,我没脸见家乡父老。”李红青说。怒那村是深度贫困村,一直以来人多地少,种植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安于现状、缺乏增收致富意愿。为解决这些难题,李红青带领村组干部组建脱贫攻坚先锋队,逐组逐户逐人分析问题,精准制定对策,依托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橡胶、砂仁、坚果等产业4.5万余亩,人均产业达20余亩,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80元,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本报记者 刘宣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