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1月31日 星期日
第06版:幸福玉溪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1年01月31日 星期日
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以文化润城乡、以发展泽民生——
倾力筑“三城” 建设新红塔


山水相依城市美


严把产品质量关


    本报记者 浦美玲/文  通讯员 蒯学庆/图

    在人们的印象中,玉溪市红塔区是一个区位优越、生态优美、生活富足的好地方。

    踏上新征程,这个人均GDP在全省排名第一的县区,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新定位:建设科教创新城、健康宜居城、生态园林城。

    建设“三城”,既是红塔区的责任,也是红塔区的出路;建好“三城”,必将加速红塔区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18年8月,省委提出红塔区要建设“三城”的新定位;2020年7月,玉溪市委再次要求,贯彻落实省委对玉溪城市规划建设的指示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盼,以坚定的毅力和缜密的思维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红塔区“三城”建设。

    通过不懈努力、全速推进,红塔区“三城”建设一天一个新变化,如今,每一个“城”功能特色鲜明又逐步互联共融,充分体现了城乡生产、生活、生态三重空间的优化架构,既突出了红塔区的优势和特色,也回应了群众宜居宜业宜游等需求和愿望。

    科教创新城 生产有动力

    在红塔区东风南路与聂耳路交叉口,红墙外观的红塔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大楼不算显眼,但红塔区居民知道,这里浓缩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迸发着科教创新的无限动力。

    展厅不大,却能感知数字加持、科技创新、万物互联的红塔魅力。

    “展厅建设分为三大板块:新基建展区、物联网展区和工业互联网展区。在三大板块之外还穿插展示了红塔区数字文创、‘一县一业’花卉产业发展成果。”红塔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樊昊介绍,为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与数字化相融合,红塔区还以该中心为载体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线上信息汇交服务平台,每一个到这里的人,都能看到红塔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工作和成效。

    在红塔区,科技创新的基因早已植根于大地。在云南蓝晶科技有限公司,LED发光源被用于手机、电视机、电脑屏幕等,产品份额达全球第一;在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致力于高品质三七种植和产品研发,企业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国家重要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西南分中心;在云南前列电缆有限公司,年产3000千米稀土高铁铝合金电缆生产项目突破了“以铝代铜”技术难题,技术在业内领先……

    红塔区政府还与农业银行红塔支行签订协议,由政府做担保,科创类企业只要有技术认证、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无需抵押就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2020年,红塔区科创类企业获得了4.77亿元的无抵押、低利息“科技贷”贷款,降低了融资成本,激发了创新能力。

    基于卫星遥感及物联网的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AI数据融合技术,已应用于玉溪烟草、蔬菜产业的气象灾害预警、病虫害防御等领域;自主研发的AI智能机器人,可以实现双臂协同操作,该系列产品在2020年初投产就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云南达利食品入围全省绿色食品十强企业、云南猫哆哩食品获评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

    展厅内,是红塔区科技创新的成果、实践应用的展示;展厅外,是红塔区蓄势待发的姿态、无限可能的未来。

    红塔区将努力打造省内一流的科技合作、技术孵化、成果推广基地。全面推动教育发展理念和方式创新,整合、优化现有教育资源,增强玉溪教育对内、对外吸引力和服务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打牢基础。至“十四五”末,实现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以上。

    健康宜居城 生活有品质

    装支、封盒、打码……在云南赛灵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车间,工人们正在对公司核心产品恒古骨伤愈合剂进行包装。由于疗效好、认可度和知名度高,该药品已占领全国市场,并打开了美国、俄罗斯、土耳其、孟加拉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市场,2020年销售收入达2.3亿元。公司总工程师杨天市介绍,公司新建的二车间刚刚投入试运行,使用的是现代化、智能化设备,全厂设计年总产量5100万瓶,产值可达30亿元以上。

    公司占地面积不大、员工不多,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药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红塔,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这源于红塔人放眼世界的格局胸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中药材种植的优良传统历史。”某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作为全国100家中医药优秀示范区,红塔区中药材非常丰富。据统计,红塔区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及大户有12家(户),中药材种植面积4219亩,有三七、重楼、石斛等,年产量1485吨。以此为依托,维和药业、玉药生物、红云制药等现代中药得到快速发展,较好地带动了全区中产药材产业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温润的气候、优美的环境,让红塔区成为一个宜居的地方,这里人均寿命81.7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打造健康宜居城,红塔区有着良好的基础,如今已渐成气候。近年来,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健康管理领域广泛形成,健康养老服务更加丰富。大力发展山地生态健康旅游,举办高鲁山越野跑、山地自行车赛事和其他节庆赛事。打造高端温泉SPA、温泉医疗等多层次的温泉旅游产品,发展田园休闲健康旅游。健康食品监管更加严格,区内65户食品生产企业加入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网,白酒、食用油、肉制品等重点生产企业开通率达100%。

    “就在上个月,位于大营街玉泉寺对面康养示范区的重点项目——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破土动工,填补了红塔区没有中医医院的空白。”承担健康宜居城建设中医疗系统融资任务、服务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玉溪仁新健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永平介绍,康养示范区占地140亩,前期工作已完成。康养示范区包括老年公寓、老年大学、中医药主题酒店、中医药博物馆等,将努力打造成为医疗、康养、旅居、休闲为一体的滇中地区最大的康养示范区。

    红塔区将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围绕“医药养食游”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从“现代中药、疫苗、干细胞应用”到“医学科研、诊疗、基因检测”、再到“康养、休闲”的全方位、全周期医养健康产业链条,将红塔区打造成区域国际先进的医学中心、诊疗中心、康复中心和医疗旅游目的地、医疗产业聚集地。

    生态园林城 生态有魅力

    冬日红塔,樱花绽放、玉兰花开、水杉红艳,一幅城市风光美好画景。

    红塔区达成共识,建设“生态园林城”,就是要践行“两山”理论,科学布局城市的绿地系统,妥善处理城市生产生活的污染物,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着力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实现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融通。

    以生态园林城建设为契机,2020年红塔区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项指标稳定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园绿地11平方米)以上,大力实施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及其他绿地建设,着力提高园林绿化美化水平,完善绿地功能,丰富园林文化内涵,形成城乡一体、环境优美的生态人居环境,达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各项指标的要求。

    一直以来,红塔区坚持创新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制,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增加城市园林绿化总量,完成“花城”景观建设项目,玉溪杯湖公园已于2020年5月1日全面开放。全面开展绿色廊道建设,做好现有公园的功能设施完善。为加强城市景观保护,红塔区做好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做好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内原共有黑臭水体4个,已基本消除黑臭。

    全区着力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城市道路完好率达95%以上、路灯装置率和亮灯率达98%以上。做好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运营监管,2020年1月红塔区坝区88个社区已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全覆盖,垃圾收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为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红塔区积极开展厕所革命工作,推进城市“棚户区”“城中村”“老厂区”改造工作,扎实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红塔区将通过“生态园林城”建设,把生态园林格局勾勒出来、把理想的园林景观风貌描绘出来、把居民的生态福祉空间提供出来、把具体的园林城建设项目细化出来,把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起来。至“十四五”末,红塔区城镇化率达74.4%,远超全国及省、玉溪市平均水平。

    产城人相融 全域“一张图”

    红塔区委副书记、区长瓦庆超介绍,在“三城”定位中,“科教创新城”强调的是生产,是发展动力;“健康宜居城”强调的是生活,是发展质效;“生态园林城”强调的是生态,是发展环境。

    红塔区深化“多规合一”,坚持全域“一张图”管理。

    把握战略定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红塔区立足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主动融入和服务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以及滇中城市经济圈、昆玉同城化等重大战略,建设好“三城”,提出把红塔区打造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国际物流港。

    为拓展城市空间布局,以“两地三乡”文化为底蕴,以“聂耳”“红塔”为品牌,以“三城”建设为载体,实施“东融西拓、南联北进、中优化”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布局,提质扩容红塔主城区。在建美做强红塔主城区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突出山水格局,加快红塔江川融合及昆玉同城化发展,按照“双110”城市目标逐步扩大城市规模,打造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能级。联动峨山、通海、澄江、晋宁等周边地区,构建滇中城市群玉溪市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发展空间格局。

    为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加快提升发展水平,红塔区还将加快形成“一核、两带、四片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一核,即打造中心组团现代城市经济核心区;两带,即打造横穿东西的玉溪大河文旅康养经济带,和纵贯南北的昆曼商服物流经济带;四片区,即东边打造红塔区东部生态经济环形带,西边打造“东盟商贸明珠”“滇中交通枢纽”“城市门户客厅”及康养文旅乡村,南边打造西南国际物流港,北边打造玉溪工业增长极。

    不久的将来,一个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以文化润城乡、以发展泽民生的红塔区将展现在人们面前。到2035年,融合红塔江川建成150平方公里、150万人(其中红塔区110平方公里、110万人)的玉溪市中心城市。

    瓦庆超介绍,在“三城”建设过程中,全区上下一定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发挥干事创业的本色本领,提振精气神,共同努力奋斗,以对历史负责、对玉溪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怀真心、用真情、出真力,与全区各族人民一道共建共治共享安居、乐业、优教、良医、畅行、智慧的美丽幸福红塔。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