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1月31日 星期日
第05版:幸福玉溪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1年01月31日 星期日
锚定新发展目标 聚力图“玉溪之变”




    本报记者 浦美玲  李苏榕  贾云巍

    新年伊始,气象万新。

    回顾激荡的“十三五”,总结不平凡的上一年,玉溪市砥砺前行,“玉溪之变”形成新的发展势能。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玉溪市的工作要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持续回升,民生得到较好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20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 和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城镇登记失业率3.78%。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玉溪市政府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好局、起好步、谋好篇,努力在打造“两区一高地”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 周年。

    产业发展稳增长

    产业兴,经济强。

    2020年,玉溪市及时出台25条应对疫情稳增长的政策举措,加强重点产业调研指导,推动经济稳定复苏、逐季向好。现代农业稳中有进。“烟菜花果药畜”6大产业量效齐增,红塔区、通海县入围国家花卉、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粮食产量61.2万吨,收购烟叶153.1万担,烟农总收入突破25亿元,农产品出口超过30亿美元,保持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68个,入围绿色食品“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滇雪粮油连续5年进入全国食用油加工企业50强。农业增加值增长5%。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烟草制品业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沃森13价肺炎疫苗投产上市、国内首个mRNA新冠疫苗生产项目开工,生物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户,市场主体总量增长23.3%,达22.7万户。

    “十四五”开局之年,玉溪市政府提出,全力推动产业加快发展。树立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的鲜明导向,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全产业链塑造玉溪卷烟工业新优势,全产业链重塑钢铁产业新优势,全产业链重塑稀贵金属新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做精新材料产业,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做大现代物流产业,稳健发展金融业。

    玉溪市发改委主任王军介绍,“十四五”时期,玉溪将围绕“一核三带”生产力布局,着力构建“5+8”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矿冶、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健康服务5个千亿级产业,卷烟及配套、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建筑、金融、房地产、新能源新材料8个百亿级产业。着力塑造玉溪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持续打好“绿色能源牌”,做强一流玉系“绿色食品牌”,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优势牌。

    玉溪市商务局局长赵琼认为,推动商务领域高质量发展,应着眼玉溪“十四五”产业发展重点,放眼全省、全国、全球市场,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产业基础,抢抓昆玉同城化发展机遇,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和数字商务发展新高地,实现外向型经济协同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围绕优化商业布局,高起点建设大型商业基础设施、区域性商业物流设施、商业网点。合理布局核心商圈、特色街区、社区网点、县乡网点,打造消费场景,提升购物体验。围绕消费提质扩容,实施消费升级行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

    科技创新注动力

    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对2020年度拟确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进行了公示,云南省两家孵化机构进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公示,均来自玉溪市。

    在玉溪这片热土上,一直蕴含着科技创新的精神和动力。2020年,启动云南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成功上线,入驻金融机构31家,注册企业3871户,解决融资需求58.3亿元。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应用平台,智慧政务协同工作成为全省示范。深化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科曙光、省广电网络等企业合作,建成网络安全生态示范园,获评全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创新城市奖。财税金融工作得到加强。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行动,金融活跃度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6%。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在全国率先社会化发行智慧车牌30万个,建设智慧停车系统,新增机动车位4787个。

    “十四五”时期,玉溪将大力塑造玉溪创新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质量,提升科教创新城核心区发展能级,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打造全省重要的研发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研平台,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

    塑造玉溪创新发展新优势,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以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质量、打造云南数字经济第一城为突破,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玉溪市科技局局长李世华认为,从国家到省、市,“十四五”规划中都将创新驱动发展放在了核心位置,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重要性。要通过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使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创新主体、社会各界的共识。以加快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创”小微企业和团队在内的创新主体培育作为重要抓手,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快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聚集,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21年,玉溪市将加大科技创新提质效,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着力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促进市院市校合作,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0户以上。

    乡村振兴树样板

    “十四五”期间,玉溪将打造乡村振兴“玉溪样板”。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重农强农氛围进一步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逐步出台,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要素双向流动日益活跃,乡村成为投资兴业新热土;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乡村沉睡资源不断激活,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加上玉溪属于滇中城市经济圈核心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乡村振兴“玉溪样板”带来重大机遇。

    今年,玉溪市将全面提速新型城镇化,围绕老旧小区、厂区、街区等重点领域,启动78个城市更新项目、完成投资148亿元。发挥中心城区引领作用,突出“三城”定位,东融西拓、南连北进、中优化,促进红塔区、高新区、江川区融合发展,高品质规划建设九溪片区,打造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扎实开展“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边缘易致贫户和不稳定户不返贫、新增监测户得到及时帮扶。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全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精品示范村20个,创建美丽乡村100个以上。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有序推进迁村并点,建成高标准农田13.2万亩,各县(市、区)至少建设50公里“美丽农村公路”。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玉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铭强说,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着力提高政治站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提高农业高质量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优先衔接四大任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确保2021年阶段性的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一枝一叶总关情

    筑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才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0年,玉溪市坚决兜住民生底线,十件惠民实事全部完成。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补短板强弱项抓提升”行动,脱贫质量全面提升。落实就业帮扶机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亿元,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万人、城镇就业2.93万人。新增养老床位5921张,社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投入教育经费69亿元,出台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13条措施,高考质量提升,“一村一幼”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清零,玉溪师范学院附属高新小学启动建设,新增普通高中学位1100个,市民族中学晋升为一级二等高中,玉溪师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云南中天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孙玺认为,对于一些看似小的民生事务也应多多关注,应多关注个体户、小微企业发展情况,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拓宽思路,关注民生实际,解决民生问题。

    “千方百计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今年,推进疫情防控和健康玉溪建设,加快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市级财政安排3个1000万元资金,支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走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路子,每个县(市、区)至少引进1所优质学校或教育机构。加快普通高中学校“晋级升等”,实施以县一中为龙头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办学质量。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力争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66.7万人,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财产性、家庭经营性、转移性收入。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