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苏榕 浦美玲 党晓培/文 李苏榕/图 北国银装素裹之际,玉溪市通海县田野间一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通海农民在杞麓湖滋养下的这片沃土上,精耕细作,编织着美好生活之梦。 2020年,通海蔬菜产销逆势增长,蔬菜种植面积35.28万亩,总产量146.12万吨,增长5.7%;实现农业产值524.3亿元,增长15.6%;加工产值59.8亿元,增长6.8%;1月至11月农产品出口额达12.63亿美元。通海的农产品走出了大山,跨过了大洋,远销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 田野“绣花” 通海农民鼓起“钱袋子” 提起通海农户,就不能不提四街镇四寨村的马家姐弟。 姐姐马菊原是山下右所营村民,只靠家里的4亩地不够供养一大家子。她便和弟弟马战发来到四寨村,流转了山野土地300多亩。经过数年努力,她的家庭农场仅种植蔬菜和葡萄每年就有上百万元收益,还让周边农村100多人得到就业机会。 政府免费安装的喷灌系统在地里自顾自地喷洒着,阳光照耀下,一道彩虹从青花菜心里长出来。马菊领着记者一行参观她的菜园,绿油油的西兰花从山这边蔓延到天空的尽头。四五名女工正在打整刚种下没多久的白菜。马菊介绍,这片白菜还未收成便已被预定了。马菊家种出的菜够标准,合市场,总能卖得好,“别人都是今年什么蔬菜卖得好,明年就大量种植。我从不跟风,踏踏实实种好我的菜。” “突突突……”旋耕机翻转着,泥土从刀片上滚落,四街镇六街村的张顺昆正在犁地,一家四口分工合作,要赶在天黑前把这一块地的白菜秧苗种下去。这五分地里没有一株杂草,土壤松软肥沃,每一陇地、每一个苗坑打整得整整齐齐。“别看我们就这一点点土地,我们种田就像是在大地上绣花,精细得很。我们家这一块地上一发种的蒜苗,收了一吨多,还卖上了每公斤5元的好价格。” 农民用自己的双手辛勤耕种,让通海这块土地上的蔬菜产业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旺。 科技“注芯” 通海蔬菜有了“好牌子” 通海县打了一场“绿色种业硬仗”,让蔬菜有了科技底气。 张顺昆、马菊都是政府喷灌设施建设的受益家庭。5000亩喷灌建设项目还涉及里山乡芭蕉村及杨广片区,整个项目共投资2550.91万元。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达到节水、节肥、省工的目的。 据了解,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区建成使用后,每年可节水270万立方米、减少化肥施用量100多吨、节省工时20多万个。通海县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和喷灌设施建设,引导县内农户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提升绿色化生产水平。 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是下一步绿色农业工作的亮点。目前已有6户企业登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指导农户建立生产档案,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据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经理王芳介绍,2020年5月他们投资建设了“001基地”,改变传统大水大肥种植模式,修复改良培育土壤,用中成药代替农药。今年1月25日,第一批001蔬菜就走向市场,生态健康、好吃不贵的蔬菜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河西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有一块120亩的蔬菜物联网基地。基地安装了田间气候、土壤墒情、水肥一体化及可视等设施设备,扫一扫商品上的二维码,可对蔬菜种植情况进行溯源。物联网实现了通海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变,成为通海县蔬菜智慧生产的新起点。 2019年8月,通海县列入全省蔬菜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名单。县里成立了“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强化宣传培训,着力营造示范创建氛围。 “通海蔬菜有了自己的名气,我们还要大力开发潜能。”通海县委书记卢维江介绍,“十四五”时期,通海将逐步完善县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创新驱动蔬菜、花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施蔬菜和花卉产业振兴计划,将通海打造成特色鲜明、创新引领的“特色创新城”。 蔬菜“插翅” 通海产品走向“全世界” “我们的萝卜丝、萝卜条在台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在日本和韩国也分别达到40%和60%。”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外贸的营销处主任李春萍介绍。 2019年12月,通海国际商会成立,依托商会成立通海企业家联盟,加大了与周边邻国之间外经贸合作交流。 通海处于昆河经济走廊的枢纽节点,位于滇南国际通道的门户区,是面向东南亚的滇中商贸物流枢纽。通海县杨广智慧农业小镇就坐落在杞麓湖的东南面,小镇山脚下是进入县城的高速公路,关于农业新发展的梦想将在这里振翅腾飞。 记者一行驱车奔波在山野间,一边是即将在红土地上拔地而起的新型农业小镇,一边是风景如画的杞麓湖全景,小镇的未来备受期待。 站在山坡上可以俯瞰整个杞麓湖,杨广智慧农业小镇相关负责人陈云忠在此已坚守三年。他说:“产业是小镇的核心和特色,我们是有实打实的实体经济做后盾的。冷链物流+保税+产地服务+大数据是我们完整的全生态产业链。” 2017年6月16日,通海智慧农业小镇成功入选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17年9月开工建设。小镇包含国际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园、云南农产品交易所、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云南—东盟高原农科国际会展中心等板块,紧紧依托通海特色农业产业建立起一个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农业小镇。目前,小镇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并开始试运行,有效提升了通海县蔬菜初加工能力,可从年加工200万吨增加到250万吨,同比增长25%。待二三期工程完工,小镇将成为国内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区、科技成果展示和转化中心,形成覆盖玉溪、拉动全省、辐射全国高原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通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生态条件,因此,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推进生态景观化、产业绿色化、环境整洁化,持续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五金机电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基地,构建通海对外开放新格局。”卢维江表示,要将通海打造成开放带动、绿色驱动的“绿色开放城”。“十四五”时期,通海县将建实基地、建强龙头、建大市场、建优服务、建精队伍,助推通海蔬菜产业新格局下的长足发展,进一步增强通海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