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米族唯一的全国政协委员、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茸芭莘那每个月的工作日程都排得很紧。自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筹划启动“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以来,作为联合发起人,她与团队不断往返于北京与云南,行程超过5万公里。 “典藏工作走访虽然很辛苦,但也充满感动。”茸芭莘那说,2018年一场普米族传统婚礼的成功拍摄,离不开父亲的努力。普米族传统婚礼仪式流程繁杂、费用高,且在现代婚礼的影响下,越来越不被年轻人作为首选,但仪式却是普米族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载体,记录下来无疑成了典藏计划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是茸芭莘那的心愿。 “征得主人家同意的时候,我很感动。当同胞们的保护意识被唤起,我们的文化也就有了流传下去的可能。”茸芭莘那说。 两年来,茸芭莘那和团队长期奔走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等地的各个普米族主要聚居村寨,进行摸底走访调查、拜访传承人,拍摄了普米族婚、葬、吾昔节等仪式,做了大量详实的田野调查记录工作。 在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道路上,茸芭莘那始终牢记“为国尽职、为民尽责”,积极为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声呼吁,关注家乡的热点问题。 “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茸芭莘那说,全国政协委员和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身份,从《怒江大小调》唱到《比歌里唱得还要好》,履职至今的多份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提案,自己始终一丝不苟,将两个身份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今年,茸芭莘那继续关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进一步扩大关注面,将更多一线走访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心声形成优质提案,带到全国两会,并积极宣传家乡,为家乡代言,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豪。 本报记者 普孟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