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华 去年以来,各地综合施策,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统筹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和就业共同发展,返乡入乡创业就业规模扩大。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人,比2019年增加160万人,同比增长19%,是近年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形成了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妇女4支创业队伍;1900多万返乡留乡人员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凸显了乡村就业“蓄水池”作用。 愈来愈多的务工人员选择了在家门口就业,并且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呈上升趋势,这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必然结果。对于务工人员来说,除了工资待遇保障之外,工作条件、社会福利等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许多务工人员每年春节过后,抛妻离子奔赴上千公里之外的公司打工,甚至有的还是只身一人,为的就是可靠的工资保障。但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帮助下,一些村办企业、中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包括中西部地区不少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甚至有的还占据当地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些企业吸收了数以万计的产业技术工人,既缓解了当地人的“就业难”,也吸引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主动“回流”。这本“账”并不难算,在家门口务工,既免去长途跋涉的劳累,也节省了经济开支,还能在工作之余照顾家庭。 而且,这些中小微企业、乡村产业为了获得发展优势,往往也在拴心留人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为职工缴纳社保、医保,实行“五险一金”,设立探亲休假制度等。让工人自身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看到了未来希望,容易产生归属感。所以,即使工资相对低一些,很多务工人员仍然选择留在家乡创业,而不愿意外出漂泊。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持续增加是一件喜事,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在落地生根并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同时还说明,随着时代发展,新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许多人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悄悄变化,由单一看重工资数量转为更加注重获得感的成色、幸福感的持续和安全感的保障。 不过,创业创新人员“回流”需要保持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毕竟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所需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的数量、质量、专业结构等可能也会存在一些差别,工人“回流”时当权衡利弊,不可盲目跟风。当创业创新人员“回流”达到或者接近饱和状态时,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引导和服务,为他们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