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报讯(记者 陈怡希 通讯员 祁志浩) 近日,云南大学国家级历史学基地班本科生张宁娜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史学新秀奖一等奖的消息在校园里传开。近20年来,云南大学国家级历史学基地班学生已获得9项史学新秀奖,在获邀参赛的二十余所高校中居于第一方阵。长期以来,云南大学围绕融合创新理念,率先构建国内相对完备的中国经济史课程体系。 2010年起,云南大学开始探索重构中国经济史课程体系。这一探索主要依托云南大学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开展,并突出历史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层次,强调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的位置,以经济史课程体系构建为牵引,牢牢贯穿融合创新理念,将“历史与现实、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思政与素养”六个维度以及“纵与横、通与专、史与法”三个路径,通过核心课程、专题课程、进阶课程的探索实践,全面体现在创新型、高素质、有思想的经济史人才培养中。经探索实践,云南大学已在国内率先建设了相对完备的中国经济史课程体系,整体构建起全国相对完备的“大经济史”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彰显“纵横交叉、通专结合、史法并重”的特点,既有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与教育特色的反映,也有对经济史学科规划与发展的考虑。《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获评云南省优质课程。累计开课5次,来自30余所高校的逾1.5万名学生选学,成为线上“抢手课”。这一课程体系体现“纵横交叉、通专结合、史法并重”的特点:纵横交叉,既纵向上贯通从古代到近现代的经济过程,又横向上关照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向;通专结合,既讲授好中国经济发展变迁的通史,又讲好商品经济、城市乡村、财政货币等专题史;史法并重,既开设关于经济史理论的课程,又传授关于经济史方法的知识。 云南大学还采取“协同育人”的方式,与其他经济史研究优势机构协同,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共同完成,还邀请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经济史名家担纲“课程讲席教授”,做到“名校+名师+名资源”的教学质量保障。同时,与云南大学历史学科改革发展全过程协同,构建“点+面”的教学条件保障。与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等其他专业方向的协同,实现GIS、数字人文“技术+”教学平台保障。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统领,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全面带动教材体系、知识体系等的革新与重构,形成“立足本科生,贯通本-硕-博”的具有云大特色的经济史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