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3月27日 星期六
第07版:文史哲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1年03月27日 星期六
青龙街:舞动“龙头”迎客来


青龙街鸟瞰 保山日报记者 范南丹 摄影


青龙街一角 保山日报记者 范南丹 摄影


乌铜走银传习所


“非遗”项目传承人

    □本报记者 蒋敏 易晖 沈艳 文/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有一条青龙街,为周边带来灵气。据清代《永昌府志》记载,东汉明帝时,板桥已形成集市而且相当出名。到了明清时期,板桥逐步成为区域性的商品流通和加工集散中心。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龙街商贾辐辏,百业兴旺,聚集了200多家店铺,各行各业的“号”“堂”“店”“记”鳞次栉比,客商车水马龙。但到了近二十来年,随着公路干道变线、产业布局变化和人口迁徙等原因,青龙街的区位重要性也发生改变,往日的繁华变得逐渐冷清,有些地方道路破损、污水横流、房屋坍塌。为改善当地群众人居环境,增加群众获得感,提升百年古镇形象,满足群众文化消费生活需求,板桥镇于2020年6月正式启动青龙街保护修缮项目。近日,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中共隆阳区委宣传部和云南日报社理论评论部、《社会主义论坛》编辑部,组成宣传调研组,共同走进青龙街,调研寻访青龙街的历史印记和当代风韵。

    雕刻时光的老匠人

    在青龙街200多家店铺中,“四宝斋”的“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承了170余年。今年59岁的万光红是四宝斋第四代传人,他自幼随母亲学习“乌铜走银”传统技艺,至今已从艺50余年,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二月的春风中,阳光铺洒在青石板铺筑的古街上,四宝斋中的老匠人身体早已不如往年,他仍然拖着病体坚持工作,“现在身体不好了,我慢慢做,能出一件是一件,直到不能动手。”在座的客人不免动容,这么好的技艺不能失传。万光红近年来带了一批徒弟,但是要学好这门技艺需要长期磨炼,非一朝一夕之功。

    万光红对传统工艺要求极严,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他对自己的作品很少有满意的时候,在他看来,艺术的追求是第一位的,每一件作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精品的完成必须经过20多道复杂工序,残次品必须熔化销毁不能出售,即便有人愿意收,他也坚决拒绝。“你看得下去,我可看不下去!”老匠人一语透露出的是倔强和认真。艺术品的呈现需要这样技艺高超的人,更需要的是和万师傅一样追求完美品质的心。这实在令人叹服,大师即此态。

    300年来,“乌铜走银”的关键技术不示人,显得非常神秘。2006年以来,四宝斋“乌铜走银”传习者也不超过9人。面对民间手工艺传承的窘境,万光红认为,“乌铜走银”是民族文化瑰宝,而非一家之技,于是他将“乌铜走银”带进云南艺术学院、保山学院、永昌承谦伏羲学校等院校,为的就是让“乌铜走银”永远的“走下去”。

    青龙街的古老与生机

    老街,保存着城镇的印记。走进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青龙街,便是走进了无数人心中的保山记忆。

    时光浓缩在一块块布满青苔的砖瓦上,任凭岁月斑驳着长草的古墙。街上的居民,或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或独自一人,闲坐打盹。小猫小狗,懒懒地趴在门槛上,蜷成一团,也不怕人。

    现在的青龙街上不少的店铺和民居,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据传,清代前期,板桥街火灾频发,居民扎制青龙,于每年七月初七当街舞动,意在“以龙(水)治火”。此后,“青龙街”便成了板桥街的代称。

    青龙街不长,不过几百米。但走完整条街,却需要不少时间。因为街道两侧的每一户老宅、每一家铺子都令人流连,值得细细品鉴。

    街道两侧的老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多数保留着前店后宅式的格局,从外面看,每一间门面都不宽,但进深长,双面飞檐,形式古朴。走进一家店铺,刚踏步进去,光线不强,会有昏暗之感,恍恍惚觉得踏进了历史,时代在眼前隔开,让人心生许多遐想。再往里走,先是一个铺着青石板的小院,再进是个小花园,有的居然还有一片菜地。好一个别有洞天,让人心情豁然开朗。

    不要小看了这一个个古老的铺面。这里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只需花两元钱,便可坐下来泡一壶古树茶,在袅袅的茶香氤氲中,让时间慢下来。你可以坐一会儿,或者坐一整天,没人觉得诧异。喝完一壶,店主又来续上,不用说多余的客套话,人与人之间,回归到最简单的质朴;这里有传承百余年的手工技艺,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传习所”匾额下,乌黑铜胎、白银花纹,精巧雅致、古色古香。更别提还有铺面不大的各色各样手工糕点、当地小吃,遵守古法,香味扑鼻,令人食指大动,总得要饱餐一顿才能离开。

    离开的时候,我看到一道古色古香的木门上面,贴着一副崭新的对联:“岁岁好运新春乐;年年平安合家欢”。我想,这正是青龙街的现实写照——欢乐和谐,在古老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老茶馆盼望“青龙”飞腾

    板桥镇历史悠久,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从兰津古渡进入保山的第二个古渡“梅花古渡”上的重要驿站,保山坝最大的河流东河经板桥镇穿过。东河南端的北津桥,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如今仍保留着昔日的格局。东河静静流淌着,像一条知足常乐的小龙,耐心地等待一场喜雨,或是一次清淤。

    青龙街是板桥镇的“龙头”,带动了古镇的休闲气场和特有风韵,街两旁有保存完好的前店后宅式的传统民居,这种古老的层进式建筑是大理古城的洋人街、丽江古城的四方街所没有的。街上有传承“乌铜走银”的老店,听女主人说,家里的女孩下班后也在努力学习这门与金属打交道的复杂手艺。

    逛青龙街的时候,可以在街头的百年老茶馆里泡一阵时光。如果时间充裕,要一壶茶可以坐一整天,店家一天的茶水钱收入只有几十元,但生意照做,也许就因为喜欢,这样的老茶馆在许多城镇已经消失了。茶叶产自周边,如果觉得只喝茶未免单调,可以享用保山的百年老字号糕饼店桂香楼出产的各式点心,其中有用栎炭土炉烤制的蛋糕,实在别有风味,尝一口就想买一些回去。桂香楼糕饼全用土纸包裹,细红线捆扎,贴方形红商标作外包装,土到极致却充满时尚味。

    这一天是星期六,老茶馆里坐了几位中学生,在茶桌上做作业。他们的头顶是斑驳的横梁,身后是挂着老照片的灰色泥墙,以及被岁月熬成黑咖啡色的木壁。窗外,有衣着新潮的青年男女穿流而过,朝茶馆舒手探足、跃跃欲试。谁说传统的生活方式不会吸引年轻人呢?

    当地人说,过去的青龙街古道上,沿途可看到钉掌铺、祖祠、马店、古戏台等,还有留下串串马蹄印的石板路。可惜,有些旧日痕迹已被现代化的洪流冲得不见踪影。目前,板桥镇正在对青龙街周边旅游配套设施及房屋立面改造进行规划设计,以4A级旅游景区进行全方位包装,打造非遗产品展销一条街,鼓励非遗传承人来此展销当地的永子制作、乌铜走银、烤罐茶、土陶、泥塑、古法糕点、传统医药等非遗产品,将香童戏、滇剧、花灯、傣剧、洞经、擦大钹、民族歌舞表演等引入青龙街,展演一批优秀节目,为作家艺术家提供创作基地。有特色就有市场,可以期待“青龙”腾飞,带着人们的生活进入新境界,并让远方游客爱上此地。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