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悦 如果要了解一个时代,你会从何着手?很多人的做法,可能就是找一些当时人的著作,或者今人研究那个年代的成果。而且在挑选那些著作时,还带有追寻“制高点”的目的,总想着找到那些最精深的成果。在他们看来,要做学问,当然也得占领制高点。所以,学问越做越高深,甚至一个劲地往象牙塔的顶端走。可是有一个问题,往往容易忽视。做学问,研究文化,就得通过文化来影响大众。象牙塔顶端的高深学问,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吗?答案,在多数情况下,恐怕是否定的。 精通教育史的学者吴小鸥,有感于此,写下了《文化拯救: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以下简称《文化拯救》,吴小鸥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11月出版)这本著作。《文化拯救》关注的是多数人都经历过的,甚至对很多人都影响深远的东西,就是那个年代的教科书。 每个时代的教科书,其实都是那个年代的文化史,是那个年代社会文化的风向标。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而一马当先的,正是张之洞,他以年过七旬的高龄,依旧锲而不舍地编写了当时的第一本新式教科书,张之洞明白,要教育救国,就得从教育基础的教科书开始。这之后,很多近现代的名人们,都开始编写教科书,与教科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都心怀救国梦想,想通过教科书的方式普及科学、民主的思想,影响和教育下一代,以达到教育救国的目标。 《文化拯救》分别讲述了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中叶16位先贤编写教科书的往事。他们社会身份不同,政治倾向各异,都在教科书编写方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全书资料扎实,语言平实,叙事翔实,从中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侧影。这些往事不仅关乎那些历史人物与教科书的关系,更关乎一国文明的进程。 文化越发展,越是应该注重教科书。读完《文化拯救》,我们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