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学期,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孩子们校园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给孩子留一份体育作业,到在校园保证每天锻炼习惯,体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多元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 除了完成老师的体育作业,许多家长也选择给孩子“加餐”。很多孩子利用假期提升了跆拳道、游泳、足球等体育技能,并尽可能地利用体育方式帮助孩子矫正视力、驼背等问题。“一个假期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我家孩子喜欢打乒乓球,就是想让他缓解散光的症状,尽早摘掉小眼镜。”市民陈女士说。 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下,体育教育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尝试。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体育课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积极引入体育俱乐部,弥补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短板,目前全校有足球、跆拳道、游泳、高尔夫、篮球等多个特色体育项目,让不同学龄段孩子有更多的选择。体育教研组长黄顺明说:“每天学校固定开展30分钟大课间,每周三节体育课。许多班级还自发形成了晨跑、晚练等锻炼习惯。孩子们不仅在运动中感受快乐、获得健康,还可以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的体育特长。” 随着云南体育中考100分政策的落地实施,校园体育教师也在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黄顺明说:“接下来,学校打算尝试施行‘体育教学走班制’,根据学生选报的体育项目,将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打破传统的分班级制,采用专项上课的方式,组成诸如篮球班、足球班、跳绳班等,促成一校多品、一生一长、一师一专、一项多队。” 本报记者 娄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