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4月04日 星期日
第04版:读书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2021年04月04日 星期日
云岭阅读
方寸之地 无限乾坤
——读《印说云南》


《印说云南》封面

    李昆华

    《印说云南》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可喜可贺。

    该书是中英文双语版的中华传统文化国际读本,以“印”为载体,系统、立体、完整呈现云南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集“文化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史料性、收藏性”为一体,分为上篇:丹朱华章,金石水恒——中国印史图例;中篇:华夏赓续,印证南疆——云南印史图例;下篇:雪泥鸿爪,印说云南——滇印三百钤记。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到人文,多维度呈现锦绣云南的文化景象。由80多位长期工作生活在云南的篆刻艺术家及爱好者精心创作并向中外读者奉上300枚钤拓印章,以印明志,篆刻彩云之南的千般趣味与万般精彩,用经典印文化符号呈现和谱写中华印文化的云南异彩篇章,管中窥豹,辐射全貌。表达红土高原儿女的赤心和印心,体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从世界视野看,“印”(Seal)为何物?何时出现?如何发展?有何价值?

    混沌初开,智光闪现。当人类文明四大源头(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古印度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进入到农业、畜牧业阶段,发明了陶器,创造了文字,有了早期的国家雏形。印——这个人类社会特定的文明标志物也应时而生,担当和承载起四个东方文明古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审美文化信息载体的任务。

    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但“印”产生的过程和基本形态大体相同,都产生于新石器时期。远古先民在制陶时,发明了用石或泥,先制成有特殊饰纹的“模具”——“印拍”,拍打在渐湿的泥坯上,作为装饰或特定标识,有的还施以颜色钤盖在物件上。或许出于管理的需要,或者是制作人的记号;或表达某种象征,表示某种权力,宣示某种权属;或在人际间确定凭信、证明,甚至作为有神力的“护身符”,死后作为陪葬的重要物品使用。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段,功能不尽一致,但其扮演的角色不约而同。

    看得到的初期形态的“印”,是距今7200年前叙利亚北部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20多枚实物,系用于沾色钤盖在容器上的几何图案“印章”。而这种有印章意味的实物,其孕育期应该还更久远。中国印肇生的源头,从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前期遗址出土的“印模”算起,至今已有八千年的久远历史。这类具有前印章意味的陶印模、陶印拍在云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初见端倪:元谋大墩子遗址出土了三件,图案是方格纹;宾川白羊村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图案为斜方格纹;云县忙怀、麻栗坡小河洞也各出土一件。这些陶石范所刻花纹都与出土的陶器纹相同。

    “印”这个记录着人类历史文化密码的器物,在世界文明演进中,东进西传,最迟至中世纪时,已延伸到东亚、欧洲广大地区,形成东方、西方不同的两大印文化体系。历史的风云,让两大印文化循着各自的轨迹发展,呈现出迥异的风貌和命运。

    东方印文化系统中,西亚地区的用印历史很长,以图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滚筒印”“圣甲虫印”“戒指印”辉煌过数千年,还深刻影响了西方印文化。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洗礼,科技的进步,印刷业的发展,以及“签字”“手书署名”等方式的约定俗成,西方印文化圈中广泛用“印”的传统渐次萎缩。但“家族徽记”的传统沉淀延伸,特别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者的形象标识和产品的品牌标记LOGO大行其道,从“橡皮章”“火漆”“封蜡”等文化用品上都可见往日西系印文化的精彩。

    中国印最古老的实物是19世纪河南安阳出土的三枚商代铜玺。殷商以降3000多年间,中国印文化始终沿着以汉字为中心的道路前行,不仅没有中断和衰落,反而发育得非常充分,形成庞大的中国玺印谱系,其印制、实用通例都形成规范。仅印的称谓就名目繁多,如:印、章、信、玺、宝、记、朱迹、红书、关防、图章、花押、印鉴、篆刻等等。官印系统上升到国家法制顶层,如“传国玺”;私印品类也琳琅满目:姓名印、闲印、鉴赏印、收藏印、斋馆印等。中国玺印的用途主要有:1.权力和等级的象征;2.封缄文书和物品(封泥就是古印章使用的遗存);3.钤印物品;4.物勒工名;5.佩带辟邪祈祥;6.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作陪葬品;7.烙马、烙木为记;8.书法绘画配用;9.独立的篆刻艺术。

    在数千年的中国印文化发展历程中,印的一些功能虽然终结,但中国印文化的主流功能传承与“印”的特异化发展并行不悖。东方印文化体系中,当其它三个远古文明地区的印文化随着孕育它的母体衰落凋零时,中国印文化反而与催生它的中华文明一样,生生不息,其命维新,由实用层面升华成为篆刻艺术。历史的风尘,褪去了印的一些实用价值与功能,但岁月的打磨,却增添了中国印更为绚丽的色彩。

    “印”依托神奇的中华汉字平台,汇大国工匠之技艺,聚华夏书法、绘画之灵光,通过文人雅士的参与,集智者对印材的扩展和镌刻技巧的蝶变,挥洒出东方独有的哲思与美趣,创造出最具中国味的中华文化符号——篆刻。中国玺印成为最能代表炎黄子孙文化精神的国粹之一。

    篆刻艺术根植于中华神州大地,历经数千年历史文化滋养,传承中华汉字文化之基因,为广大群体所喜爱,成就其宏大的文化生命力。

    篆刻艺术家及其爱好者们以刀代笔,在握不盈拳的方寸空间里,尽情展示朱与白的艺术变幻,抒发阴与阳的哲学情怀。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们红书证心,在微如芝豆、大不逾尺的天地之中,腾挪揖让,阐释华夏独有的东方智慧,体现龙的传人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自信与担当。这种从内到外,由灵道肉的中华文化特质,就是中国“印”长青不老的秘密所在。

    2008年,令地球人亮眼的国际性标识是什么?一枚红彤彤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第29届奥运会会标)。从此,“印”“章”“信”“玺”“宝”“记”“朱迹”“关防”“图章”“花押”“印鉴”“篆刻”等等有了一个统一响亮的名字——“中国印”!自此,印作为炎黄子孙拥有的国粹之一得到了一次世界级的认同。

    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中国篆刻艺术走上世界舞台,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更优异的条件和国际环境,而且确认了中国篆刻艺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化艺术作出的重要贡献。

    这本向中外读者奉上的《印说云南》,以印明志,用印诠释锦绣云南的千般精彩,用印叙述滇云儿女的万种风情,在云南之子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旋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前进,前进,前进,进!

    金石为证,印记永恒。墨翰华章,印说云南!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