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光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后,云南的青年开始进一步酝酿着到农村组织群众进行游击战。重庆《新华日报》号召在蒋后方开辟第二条战线的社论,在昆明的学生干部中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经过一定的思想准备与军事知识的学习后,在云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7年2月开始有计划地派出第一批干部下乡。不久,6月6日(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纪念日)在滇东的宣威由蒋永尊、李祥荣、郭澜波、石飞领导,成立了第一支为数不多的秘密武装,名字就叫六六分队。在开始的几个月中,他们时出时没,或集中行军作战,露宿山头,或分散做群众工作,接近农民,学习劳动,组织秘密武装,有时打击少数的武装敌人。他们从谨慎的行动中磨练着自己,把书本上学得的八路军游击战争的经验,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思想,开始在实际行动中去领会、试验、学习和充实着自己的战斗经验。”这是华中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1949年10月编印的“人民政协文献”之四《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书关于一支云南地方游击武装的记述。这支武装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就是云南永善籍革命烈士蒋永尊。 蒋永尊,字纯如,号达三,永善县桧溪人。1920年出生于一户贫农家庭,兄弟姐妹9人,排行第三。他从小性格倔强,少年时代曾因参与抗捐抗税被桧溪镇长抓去当兵。由于他坚决不从,被关进监狱,年幼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1936年,他与四弟蒋永彬从小学毕业后,考人了永绥中学。1937年,他和弟弟蒋永彬一起转入省立昭通中学,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耕犁万亩实千仓,力尽气竭筋骨伤。肚贴脊梁理何在?衣不蔽体恨难忘!”这是蒋永尊从家乡永善到昭通念书途中目睹了沿途贫苦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惨景后所写的一首诗,体现了他对反动统治者剥削压迫贫民的强烈愤慨,尤其表达了对劳动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在昭通念书期间,蒋永尊深受进步教师李子坚等的影响,并常与进步同学李德仁、李长猛在一起,一边共同学习,切磋提高;一边接受进步思想熏陶,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与弟弟蒋永彬还不时辗转在昭通、永善两地间,借售卖《新华日报》等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1939年,经李德仁介绍,蒋永尊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后,他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进步师生秘密开展党的工作。是年10月,昭通女中因校长姜勉之吞蚀书款引发学潮,蒋永尊与当地学生联名上书教育厅长龚自知,并组织停课抗议。 1942年高中毕业后,蒋永尊以小学教师、图书管理员身份为掩护,在昭通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将《整风文献》拆散后组织傅发焜、陈克祥、吴树森抄写,同时以此书为武器联系个人实际进行学习讨论。1944年,蒋永尊考入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从此便在费孝通教授等名流门下深造,同时更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多次作为云大学生会主席和省学联主席参与主持各类重大活动。 他的同宿舍同学周康(原名周朝栋)回忆:“1944年9月入学后,我和他不期而遇,我们既是同班同学,宿舍又分配在一起——南宿舍东边一间用两张上下层木板床隔起来的斗室里。从接触中感到尽管我们过去互不认识,原籍相距十分遥远,一个来自滇东北的昭通中学,一个来自昆明郊区的云大附中,但生活、学习环境大体相近,都受到一些进步思想影响,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所表现的富者穷奢极侈、贫者冻死路野的现象强烈不满,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通过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学习,来认识和了解社会,寻找改造社会的路子的强烈愿望而走到一起来了。由于有着这些共同的思想认识,我们很快便成为挚友。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人诚恳笃实,老成持重,善于团结同学,在全班十余名同学中,他的年岁稍长,我们对他以学长相待。从外表看,他经常是一身蓝大褂,一双手工布鞋,生活十分简朴,是一个典型的农村青年。从言谈中,很容易感到他是一个爱憎分明,有着敏锐政治头脑的热血青年。” 周康说:“1945年五四运动纪念日,西南联大和云大学生自治会联合在云大网球场召开纪念大会,蒋水尊在开会前做了大量发动串联同学踊跃参加集会的工作,出席大会的云大同学约数百人,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在纪念大会上,闻一多、潘大逵等几位知名教授演讲了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并结合当时沉闷的政治空气情况,号召同学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并提出对国家大事的一些主张及要求,演讲完后举行了上千人的示威游行,会后联大和云大学生自治会共同倡议,为加强校际间的联系,成立昆明市学生联合会,由全市各大中学校的自治会联合组成。这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的反共高潮之后,昆明学生以实际行动突破沉寂的政治气氛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组织,增强了进一步团结广大同学的力度,对以后的学运起着推动与领导的作用。这次五四纪念会,在云大学生间犹如向一潭死水投下一块巨石,激起一连串浪花。蒋永尊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他倡导下,以他为首的几个社会系的同学发起组织一个阅读课外书籍的读书会,取名为‘实学社’。这是一个学生公开的群众性的社团组织,参加这个组织活动的除了社会系的一些同学外,还吸收了整个文法学院其他系的同学参加,大约有四五十人之多。‘实学社’的成立,像一股奔腾的洪流,向滞泥中冲去,它鼓舞人们奋起斗争的勇气,它组织社员们阅读当时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课外书’,如‘北方文丛’的《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等描写生活在另一个天地里的人们的生活情趣、思想感情。它还组织社员们对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李达的《社会学大纲》等进行读后讨论,除了口头谈论外,还写成文字,以笔谈的形式,编成壁报《实学》,按期出版。‘实学社’成为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沉闷的政治空气里,在云大学生中成立较早,联系同学较广泛的一个群众性自我教育社团组织。” 抗战胜利后,云南的国民党反动派开始血腥镇压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为此,蒋永尊积极支持1945年爆发“一二·一”运动,并以云大学生自治会干事身份,团结师生支援第一线斗争。 1946年7月11日,反动派杀害了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15日,昆明各界在云南大学至公堂举行由蒋永尊主持的李公朴追悼会。就是在这次追悼会上,面对特务的嚣张气焰,闻一多先生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追悼会结束,闻一多先生亦被暗杀,被特务四处搜寻的蒋永尊并没有畏惧敌特,反而更加英勇地投入反独裁反内战的斗争。 1947年2月,蒋永尊受党组织派遣,任中共滇东游击区特委书记,到宣威宝山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其间,蒋永尊也回到家乡昭通指导地下党工作,并指示牛街中学地下党员陈季伯等要建立中共镇彝威地下党支部。还说:“要在党的秘密领导下,采用各种形式,旧瓶装新酒,旧形式新内容,广交朋友,去团结教育青年,扩大党的影响。”这为昭通地下党有效开展革命活动指明了方向。 蒋永尊的进步活动受到校内外的密切关注。1947年4月21日《清华周刊》刊登的文章《昆明变了》中说,这学年“联大的兄弟校——云大,这学期自治会理事改选,居然有人公然抬出‘三青团’的牌子竞选……上学期常务理事蒋永尊同学,曾被当局再三威胁,审问,一定要他承认是‘共产党’,而且强迫他发表‘脱离共产党声明’。但他严正地拒绝了,现已被迫退学”。6月,云南反蒋武装六六分队成立,蒋永尊受命任党代表。8月,在去昆明向党组织汇报工作时被捕。他严守党的秘密,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对于多次在学生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蒋永尊,反动派早已恨之入骨。1947年11月6日,蒋永尊前往丘北创建根据地,在宣威海岱遭土匪袭击,英勇牺牲。 1949年1月,为纪念蒋永尊和在师宗县牺牲的傅发焜烈士,云南省工委决定,以两位烈士的名字将滇东北起义的几支部队合编,命名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永焜支队”(1949年8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纵队第六支队)。 在1942年6月石印的《云南省立昭通中学高中五班毕业纪念册》里,石印着蒋永尊为全体同窗所写的毕业赠言:“人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所学的东西还少,应不断的努力才是。/ 读书时坦白、真挚、和善、勇毅、进取的意识行为,今后不可一时忘却,甚而全部勾销。/ 时代课予我们的责任是艰辛的,但不能胆怯,畏却;一分的力,须尽一分的责任。如此,则由点滴而收成渠成河成汪洋大海之效。/ 求实是进步的要素,马虎是失败的象征,要进步必需求实。纯如题并书。一九四二.六.一日。” 这本同学录通讯栏的空白处,蒋永尊还为这本同学录的主人、同班田映辉同学亲笔赠言:“映辉:‘忌恶如仇’——是你的美德;‘烈火为事’——却是你的缺憾。忌恶如仇是为何?冀慎思!烈火为事是缺憾,为甚么? 1942.6.29晨,兄永尊敬赠”。蓝黑色的钢笔字迹似乎映衬着这位乌蒙才俊清晰的面容,也似乎在诉说着有关烈士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忌恶如仇”“烈火为事”,这两句由烈士亲手写在同学录上的话,不正是他一生美好品德的最好写照?!烈士的墨迹中,闪现着他短暂而灿烂的人生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