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云芬 省农科院 新增科技项目1500余项 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4位 科技成果示范推广1.3亿亩 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农民44.61万人次 转化科技成果535项 开发新产品130项 现有各类高层次人才335人 入选国家创新团队3个、省创新团队18个 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8个、建立专家基层工作站68个 5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发挥云南农业科技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重点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条件平台、党建及精神文明“五大工程”,增实力、兴产业、强支撑,把成果写在云岭大地上,为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科技创新:重研发提实力 “云粳39号”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等优点,是我省第一个高原粳稻长粒香米超级稻品种;“云朝天椒117”是我国第一个综合经济性状超越“艳红”的三系配套单生朝天椒品种,产量较我国进口主栽品种“艳红”增产30%以上;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新技术是科技部“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中主要高效育种技术之一,其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花卉精准配方施肥技术的研发应用,每亩平均成本可降低1600元左右,A、B级花比例提高14.7%……瞄准云南农业科技需求,云南省农科院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成果层出不穷,科技实力大幅提升。 持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省农科院构建了结构优化的六大重点学科群、十三大主要学科方向,形成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特色优势学科和技术支撑体系。“十三五”以来,全院新增各类科技项目15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科学基金项目117项,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4位。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9项,其中二等奖以上37项。新品种审(认)定、登记324个,获得专利、新品种保护等授权588个,制定并实施标准98项。自主选育的95个品种和研发的60项技术入选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成果转化:兴产业惠民生 2020年,省农科院完成科技成果示范及应用面积3424.5万亩,实现经济效益161.52亿元,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102项,转化科技成果171项……这一系列数据,是省农科院深入实施成果转化工程,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的印证。 坚持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把成果留在广大农村,惠及广大农民,省农科院“十三五”期间科技成果示范累计推广1.3亿亩,新增“三农”产值387.92亿元,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农民44.61万人次,转化科技成果535项,完成转化金额6703.4万元,合作企业906家,科企合作经费1.3亿元,开发新产品130项。依托院地合作、产业体系、“三区”服务等项目,建设核心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点270个。 5年来,一大批新品种创造多项高产纪录。例如,“云大麦12号”创造了大麦、青稞新的中国最高单产纪录,“云科粳1号”创造了我国常规粳稻亩产和百亩连片平均产量两项新的高产纪录等。 此外,省农科院成立23个产业服务组,组织550名科技人员为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88个贫困县提供技术服务、科技培训、科技示范,较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还发挥智力优势,高质量建设农业智库,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及州市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人才队伍:优结构激活力 2020年,我省著名玉米专家番兴明研究员被授予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这是省农科院继2000年蒋志农研究员之后再次获得该奖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省农科院深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围绕“扩总量,调结构”的总体思路,该院通过公开招聘、柔性引进等渠道,引进、培养了一批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十三五”末全院专业技术人员1349人,具有高级专业职称资格714人,博士、硕士766人。 5年来,省农科院高层次人才培引成效进一步显现。该院现有各类高层次人才335人,其中国家级39人、省级296人;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3个、省创新团队18个;引进高端人才14人,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达18个;建立专家基层工作站68个。32名专家担任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占全省国家岗位科学家总数的75%;55名专家担任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专家,首席科学家占全省总数的70%。完成76个院级创新团队设置及首席的推荐遴选,打造了一批优势互补、竞争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条件平台:固基础促发展 2020年11月1日,云南国家高原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在勐海县开工建设。项目核心部分勐海保存圃占地500亩,建成后将具备野生稻保存能力5000份,年鉴定及分发能力500份。此外,“十三五”期间,省农科院院属嵩明基地、茶叶所国家种质资源大叶茶树资源圃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通过深入实施条件平台建设工程,省农科院科研条件显著改善。该院下大力气推进全院科研基础实施建设,3万平方米的院科研实验大楼、9600平方米的嵩明基地综合配套实验和3600平方米的挂藏室以及8000平方米的茶叶所科研实验楼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院纳入固定资产账户的科研用房面积达18.41万平方米。 省农科院还着力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目前,云南国家高原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等12个种质资源圃(库)被确定为我省第一批省级种质资源圃(库),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热带作物、大麻、烟草作物科学观测试验站、小麦、马铃薯、蔬菜作物品种改良分中心等大批项目建成运转,有效增强了科技创新保障能力。 文化建设:聚能量展形象 5年来,省农科院深入实施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农科形象有力彰显。党建带群建成效明显,凝练院歌、院旗、院训,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狠抓农科文化建设、法治建设、历史文化挖掘等工作,营造良好的农科人文环境,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多项表彰。2020年11月20日省农科院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学科结构调整尚有差距,国际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培育滞后;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足,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培育与转型升级对科技的新需求。”理性剖析发展优势劣势,正确认识发展机遇挑战。“十四五”期间,省农科院将锚定目标,接续发力,进一步强化“五大工程”建设,增强发展动力和能力,全面开创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