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凯 在我国,“踏青”习俗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即已出现,后成为大众化春游活动。沐浴明媚的春光,人们结伴春游,在踏青中赏春景、感春意、沐春风,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做些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竞龙舟、采百草、狩猎等运动,以消灾驱邪,健身壮体。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踏青诗句。先秦时期,踏青活动始于春分,时人诗曰:“二月二日踏青节,群人游赏散四郊”。魏晋时,踏青定于清明前后。届时男男女女聚于水边,举行“祓除”仪式:沐浴、熏身、除垢祛病。晋代诗人张华记叙了这一习俗:“阳气清明,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纤条披绿,翠华含英。” 唐代,踏青颇为盛行,人们沐浴着大好春光,呼朋唤友,或到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探访名园,或放风筝。诗人杨巨源《东城早春》诗中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写出了当时人们呼朋引伴春游赏花的热闹场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绘出了一幅早春踏青图。 宋代,踏青春游愈加盛行。诗人张先《木兰花》诗中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州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吴惟信《苏真堤清明即事》诗则描绘了一幅因恋春而留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明清时代,踏青已基本成为一种“定制”。明代杨基《上巳看花次韵》诗中写道:“东湖春畔柳丝长,满苑飞花乱夕阳。何处祓除女儿散,来过流水郁金香。”短短四句,踏青场面跃然纸上。“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与朋友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全文56句,嵌入了67个“春”字,自然流畅,回味无穷,可谓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吴友如《清明节放风筝》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是对清时踏青放风筝活动的真实写照。 春天阳光明媚,草长莺飞,在这个美好的季节,让我们纵情山水、放身自然,去愉快地踏踏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