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池为泉水源头,作饮水专用;第二池紧接泉水源下流之水,作淘米、洗菜之用;第三池承接前水,用于浣洗衣物。”在丽江古城七一街八一上段的署古井旁,古城居民李石生正在向游客讲解三池的功能和用途。在井的清泉溢流口,依水势流向建有3个水池,第一个水池旁立着用水公约的石碑。“这里有着严格的区分,并约定俗成,充分体现了纳西人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生态观。”李石生说。 上千年来,传统生态保护理念代代相传,“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已植根于丽江人的血脉中。“三眼井”的节水习俗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丽江秀美山水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让这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目前,全市记录有高等植物4400多种,兽类112种,鸟类44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种。 这是数千年来丽江纳西群众用生态智慧建设万物和谐家园的集中体现。 “说到丽江纳西群众的生态智慧,还要追溯到东巴古籍文献里。”丽江市博物院院长牛增裕介绍,东巴经书里有一个很有名的神话故事《署鹏争斗》,讲述了人类祖先和署神(大自然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由于人类过度破坏自然,受到了署神的惩罚,纳西族东巴教教主丁巴什罗派大鹏鸟前去调解,最终判定人类应适度利用自然,署神要赐予人类风调雨顺,从此人类与自然重新和谐相处。 纳西族民间有善待山、善待树、善待水、善待动物等各种乡规民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保护习惯法并沿袭下来。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丽江古城的民众立了象山封山护林植树碑,提出严禁开采土石、砍伐树木,鼓励种植松柏,用来保护滋养黑龙潭水源的象山树林植被;1922年,在丽江古城内立了关于古城水系民间保护碑——永远遵守碑,用来保护古城水系。 今年78岁的李石生虽然已经搬离古城,可她依旧挂念古城的水、花、树。因此在搬离没多久后,她主动申请成为丽江古城八一下段的网格员。每天都到古城内巡街,捡拾沿街的垃圾,照看古城的花和树,去看看大家有没有遵守用水公约。 “从小家里的老人就教育我们水是古城的灵魂,要爱惜水,早上10点之前不能去河里洗衣服和脏东西;垃圾、粪便等不能直接倒入河水;在水源地和河流旁,不能吐口水、高声喧哗、砍树木等。”提起老一辈纳西族人的教导,李石生打开了话匣子。 李石生和古城老居民珍惜、爱护古城一草一木一水的行为深深地感染了古城的新丽江人。新丽江人一样遵守用水公约,爱护古城环境。在署古井旁有一家东巴纸坊,店长徐萍告诉记者,在李石生奶奶的宣传下,他们也养成遵守用水公约的习惯,平时若看到游客不遵守公约,她还会上前提醒游客。 “古城中比较著名的三眼井有六口,分别是光碧巷三眼井、白马龙潭三眼井、密士巷的溢璨泉、文明巷的甘泽泉、七一街的石榴井和上八河井。”丽江古城管理局遗产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张雪林说,为了延续丽江纳西先民护水、用水的民俗,在丽江古城管理局的倡导下,古城四方街仍旧保留用河水“洗街”的传统。同时,古城管理局还编写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规划》,明确了丽江古城的生态系统的保护框架。 雪山脚下的玉水寨景区内,神泉中矗立着一尊人身蛇尾的大自然神金像,广场周围立着很多兽首蛇尾的小自然神铜像。早在远古时代,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纳西先民就在玉水寨举行盛大的“署古”仪式,隆重地祭拜自然神。为了传承纳西生态文化,丽江玉水寨生态文化旅游集团把玉水寨作为东巴生态文化传承保护与活态展示的景点打造,通过举行祭署仪式、制作纳西生态理念文创产品、举行纳西生态理念讲解等方式,向游客展示丽江纳西生态文明。 本报记者 和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