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绿色能源优势突出,年均外送绿色低碳的水电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超1亿吨,耕地、湖泊、湿地、草原、岩溶等生态系统碳库资源丰富,具有建设碳库和发展碳金融的优势条件。
陈异晖委员在《关于补短板、扬优势,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助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建议》中提出,摸清全省碳资源家底,建立碳资源价值转化机制,积极探索以碳资源为核心的碳资产、碳产业发展的政策链、产品链、金融链、创新链,提升碳资源开发技术支撑能力,推动绿色低碳金融发展,建立碳积分、碳账户等碳普惠机制,创新碳资源质押、抵押、抵消、期货交易等碳金融机制。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和国家碳库基本建立时,力争碳金融的发展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本报记者 段苏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