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夜深人静时,我悠然自得独坐于温馨祥和的灯光之下,手捧一书,渐入佳境,尘嚣远遁,任思绪纷飞。与伯牙、子期共赏高山流水之妙;观诸葛、司马斗智斗勇之趣……手难释卷,陶陶然如品美酒,其乐无穷!
本人已啃书半个多世纪,有人笑我痴迷书呆,有人赞我刻苦攻读。别人赞也好,笑也罢,自己快乐才是硬道理。本“书虫”蛀书,既痴也迷,每天一钻进书国,便乐而忘返,却不知苦在何处。
至今我虽未成大器,却也“小器晚成”:已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文章千余篇,出版文化类书13本,两次荣获全国和省级奖项。能有这小小成果,是我幸运地寻到了轻轻松松读万卷书的“金钥匙”,悟出了让自己受益终身的读书心得。我把它命名为“快乐读书法”,它可启迪当代学子,还能传之后世子孙。这“金钥匙”源于一副名联,联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斗胆提笔把“苦”字,换作了“乐”字!于是此联成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为什么要改此名联?因为它的影响太大,不知历时多少个世纪——其实求知就是一场有趣的旅游,何须哭丧着脸,以“苦作舟”呢?快把“苦”字换作大写之“乐”挂在船头,登上轻舟,扬起风帆,畅游学海。
学海之美、学海之趣,常常更胜真海一筹。我目睹过红海、黑海、地中海的大海风光。在大海中,除掉那惊心动魄的风暴,壮丽的日出日落,许多时候一望无涯的海上十分单调枯燥。然而,当你乘上“神游”的舟车,犹如井底之蛙跃出井栏,瞬间眼前风光无限,变化万千。今古奇观、天下美景,随“眼”所欲。一路上多少仙山美景、雪山花甸、流川飞瀑……鬼斧神工的奇观扑面而来,让人大饱眼福、大饱“心”福。风光无限,其乐无穷。你可纵跨古今,横连全球。寻古观今,数千年往事奔来眼底,历历在目;横观世界,视野无限,南极北极万里相距如在手掌!在学海中,时空隧道任我驰骋,远古未来任我穿越;可寻秦王朝盛衰之谜,可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舟,可恣意叩开古今中外伟人名流之门……生存空间无限拓展,生命时间随之无限延长。难怪歌德叹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千万本好书,当然就是和无数高人谈心论道了。
著名作家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中斥责“锥刺股”之事 “真是荒谬”。他说:读有价值的书,学者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林先生所走的快乐求知路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纵观横览古今中外,他并不寂寞,一路上知音不少。
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坦言:“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
闻一多先生一生读书成瘾,一看就“醉”。他结婚之日,洞房内张灯结彩,洞房外花轿临门,此时众人却找不到新郎官的踪影,原来他正躲在书斋里手捧一书着迷阅读。
为什么同是读书,有古人愿凿壁偷光,有当代人却宁可投江跳海,也要逃避读书?
遥想当年孔老夫子求学虽然没有名师指点,更无名牌大学可上,为何成为满腹经纶的“集大成者”?因为老夫子觉悟最早,两千年前,他就发现了求学的秘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秘诀就是个“乐”字。
有人说“乐”当然是好事,谁不愿快乐?然而,如何才能乐起来?
我拍着胸膛高声说:不难,只需培养兴趣就行。说到这里我突发灵感,又提起笔、壮起胆,又把名联再改一字,改为:“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读书要“勤”靠什么?这件苦差事必须有“趣”,才乐得起来!
所以快乐读书法,有无兴趣是个关键。爱因斯坦曾赞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物理研究被一家杂志以“终日计算,冥思苦想”为标题大加赞扬。杨振宁却不领情,反驳说:“尤其不同意的是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的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研究物理没有苦的概念,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只要我对物理学有了兴趣,我就会被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吸引。”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所有兴趣都产生于需要,有了需要才会产生动机!比如饥饿,产生了吃的动机,有了吃的动机,才能促使人生产食物,满足食欲的需要。这是物质需要产生的动机与兴趣。精神需要也与此相似,有精神需要才能产生读书的动机与兴趣。
我以为这“兴趣”二字,“趣”之前为何加“兴”来修饰,并非偶然,“兴”就是“高兴”,有趣才能高兴。所以“书山有路趣为径”,与“学海无涯乐作舟”既乐山又乐水,二者之乐是连为一体的。这一改,学习就成了娱乐,游山玩水,苦在何处?多多益善,其乐无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