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布的云南省2023年科技进步技术奖名单中,《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烟叶加工全过程管控体系构建及产业化应用》科学技术成果获得二等奖,这是云南中烟原料中心特级研究员夭建华团队挖掘关键技术,更新迭代数据后完成的又一科研成果,该技术为烟叶原料质量闭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夭建华,来自云南楚雄。1996年,她从云南大学生物系硕士毕业后进入到当时的云南省烟草工业研究所。2009年,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烟草添加剂许可名单制定的相关研究工作;2015年至2021年,她参与行业组织的新型烟草制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在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多年来,夭建华专注于用科学视角分析烟草安全风险,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烟草总公司的重大专项和标准制修订项目;承担10项中国烟草总公司企业标准的制订,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CI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她先后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烟草行业第八届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
夭建华的研究项目对于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相关评估标准研究起步较晚,在做评估标准的时候,参考资料几乎全都来自国外。为此,夭建华一句一句地读英文原文,分析在中文语境里的表达,讨论每一例数据背后的意义。
此外,国内外有着不同的商业逻辑和消费者使用习惯,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到最终的标准,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耐心与坚持。
夭建华认为:“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求知求真的探索精神,只有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才能求真悟道。”即使研究结果曾遭到了同行质疑,她一直坚持用数据说话从不动摇。
随着云南中烟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实施,2022年,夭建华从技术中心来到刚刚成立的原料中心,聚焦烟叶原料品质,开展烟叶原料生理生化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从研究最后端的卷烟产品,回溯到了最前端的烟叶原料,工作地点从实验室延伸到了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
为拿到第一手的数据,她翻山越岭把全省主要植烟区核心烟站都跑了个遍。
在峨山县做烘烤试验时,烟农们围着她说,如果试验项目能够提高烟叶质量就一定支持科研;做有机肥试验时,农户小心翼翼地对待试验烟田生怕出意外。乡亲们的勤劳质朴让她深受感触:“试验一定要放在田间地头,让实际应用真正体现科研的价值和使命。”
为了在烟草烘烤过程中采样,需要定时钻进烤房。在68度的高温中,她反复钻了20多座烤房,搞清楚了红大品种烟叶在烘烤中的主要物质变化规律。
夭建华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能用科技的力量改变农民的生活,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这对我来说比发表再多的SCI论文更有意义。”
“好的原料永远是品质的保障,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夭建华介绍,原料工作常年出差是家常便饭,但想到能保障原料达标也能保证烟农的收入,价值感油然而生,作为科研人员,她带领年轻的团队,一次次走在出发的路上。
本报记者 吴沛钊
通讯员 孙甜甜 王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