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向雄 熊明
创建“春城先锋党支部”4个
“先锋矩阵”党建品牌33个
“五个先锋”20个
与省内外6所科研机构、省内外20多所高校开展校地合作
已引进省市级大型龙头企业29家
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99家
家庭农场170个
种植养殖大户328家
近年来,富民县始终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聚焦组织振兴是保障、产业振兴是重点、人才振兴是支撑3个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去年,富民县成功创建为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在综合评估的全国72个先行县中,富民县排名第五,党建引领助推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建强组织堡垒“火车头”
富民县充分发挥党建品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党建品牌创建作为当好排头兵“大竞赛”指标的加分项,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党建品牌创建浓厚氛围。
按照整合设岗、明确职责、提高效率、提高待遇的原则,富民县以“4+N”精准定责和ABC分级分类管理,在73个村(社区)全面推进村级组织“大岗位制”,69个村(社区)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方面领导弱化、权责不清、监督失位等问题。
“近年来,富民县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富民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在农村党组织成功创建“春城先锋党支部”4个、“先锋矩阵”党建品牌33个、“五个先锋”20个。同时,每年在“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中,定期举办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教授、讲师等,以理论授课、实地观摩、现场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对乡镇(街道)班子成员、村(社区)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进行系统培训。
抓牢人才振兴“牛鼻子”
跨区域结对共建“人才链”。富民县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开展“金富链”跨区域党建联建共建,并依托金东区人才科创平台,积极推行双向兼职、技术联姻、项目合作等柔性引才新模式。邀请金东区人才及企业家到富民县开展技能培训,成立党建引领黎阳姐妹“巾帼共富工坊”,带领20余名妇女顺利完成第一批假发辫子来料加工订单,对全县有意愿的170余名妇女进行培训,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今年,富民县大力实施“乡村共富”工程,探索成立特色产业“共富工坊”“共富公司”“共富基地”,依托“金富链”跨区域党建联建平台,培育了一批共富带头人;围绕7条重点产业链,按照“一个产业链配套一个人才链”的思路,吸引77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及重点企业高管担任全县产业导师、产业顾问、招商大使;与省内外6所科研机构、20多所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建立杨梅、苹果、黄芪、红薯、水稻等特色产业省级专家工作站和1个博士后扶持站,如在散旦镇散旦村建立了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种好富民产业“摇钱树”
富民县深入实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5年行动,与云南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国内知名农业企业等密切合作,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共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15个,与省农科院15个团队270多名专家签订服务协议,解决制约农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25项,引进粮食、水果、蔬菜、花卉新品种103个,引进、推广新技术20项;与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共同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发展中心”,打造了樱桃、杨梅、苹果、茭瓜、冬桃等多个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成云南预制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预制菜产业研究院,创制药膳、食用菌等4大系列特色预制菜,2023年实现预制菜产业规模近5.9亿元。
延伸产业链,让群众致富产业“壮起来”。富民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探索产业链党建共同体建设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引进云南昆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昆明大秀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市级大型龙头企业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9家,家庭农场170个,种植养殖大户328家。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等农业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累计水果种植面积达10.7万亩,产量4.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6.05万亩以上,产量10.88万吨以上;2023年实现重点产业产值19.998亿元,同比增长2.18%。
通过组织联建、规划联定等“十联”机制,富民县推动东村镇祖库村、中民村小米椒种植基地等16个“跨村联建”示范点先行先试,按照“党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模式,2023年争取财政衔接资金4411万元,实施松林村种猪养殖、大秀山精品苹果示范基地等38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全县1045户有产业发展意向的脱贫监测对象基本实现有一项产业联农帮带,如东村镇平菇食用菌种植项目,带动农户在全镇7个村7.65万平方米闲置圈舍种植人工菌,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